古人预防瘟疫的方法

  据《晋书•王彪之传》载:“永和末(公元356年)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3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看看,古代在没有显微镜、没有培养皿的情况下已经知道了致病菌或病毒有可能存在潜伏期,惜命皇帝更是让存在传染可能的大臣离自己远远的。
  这个记载清晰地显示了当时在疫病流行期间,古人不仅注意与有病之人的隔离,而且还注意已与病人有接触而尚未发病者的隔离,理念之超前、认知之准确令人惊叹。往后数,在12世纪朱翌的《猗觉察杂记》中记载道:“江南病疫之家,往往至亲皆绝迹,不敢问候,恐相染也”。
  明代肖大享《夷俗记》载,在内蒙一带的少数民族有“凡患痘疮,无论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见”的习惯。
  除了避免接触,中国古代政府为了防止疫病的流行,也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把疫病患者集中起来隔离治疗。据《汉书•平帝记》中载:
  “元始二年(公元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简单地说,这就是2000年前的临时传染病医院,是2000年前年的小汤山、火神山。
  除了指定医院,还有指定官员。在清代俞正燮的《癸巳存稿》中记载:为了防止天花的传播危及皇室,清初设有“查痘章京”一职,查得天花病人即令其迁出四、五十里以外。
  这种方式虽然简单粗暴、老实讲在病患外迁的过程中还存在散播疾病的风险,但对于当时的封建帝王来讲,他们已经懂得要“抗疫”首先在于隔离和病患接触的可能性。
  《癸巳存稿》还记载了“其出洋贸易回国家,官阅其人有痘发,则俟平复而后使之人”。同时,据清嘉庆年间谢清高的《海录》载,当时的官员甚至会对外来的海船实行海关检疫,以防止痘疮等病传入国内。
  在古代文献中,还有关于与病人接触时应注意一些问题的记载。如熊立品在《瘟疫传症全书》中说:“当合境延门,时气大发,瘟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染具秽污;毋凭死者尸棺,触其臭恶。毋食病家时莱,毋拾死人衣物”。
  这些白纸黑字记录在案的隔离措施,我们至今仍在沿用。所以归根结底,从古至今、从西医到中医,预防瘟疫首先在于“隔离”、在于“不与病患接触”。


!admin 发布于  2023-3-31 10:52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瘟疫有哪些

  一、肺鼠疫
  1911年2月20日,东三省肺鼠疫发生,且有蔓延之势,东北满洲地区的6万条生命被吞噬!加上春节期间,疫情更难控制!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中国,鼠疫的最先感染者是捕捉旱獭的“移民”,他们将鼠捕来,剥取其皮,染以颜色,冒充黑貂,售与西方妇女。
  人从旱獭身上感染后,借呼吸和飞沫传染的肺鼠疫。当时,在西伯利亚工作的中国劳工,回乡时,把鼠疫传入了中国。
  清政府耗银1000余万两,设立了民政部防疫局、京师卫生警察队和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等。此举为中国卫生事业之发轫。
  正是伍连德,为拯救这场灾难做出重大贡献!伍连德是中国最早一批接触现代预防医学科学的知识分子,世界知名公共卫生学家、中国防疫、检疫事业先驱、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医学教育专家、医学教育和医学史等领域的中国华侨、发明了首款口罩。
  二、天花
  1949年10月,原察哈尔省北部鼠疫流行,为了控制疫情,需大规模接种鼠疫减毒活菌苗。可是国内没有这种活菌苗,只能从苏联进口,但仍不能满足需要。
  汤飞凡亲自领导一个组突击研制,只用了两个多月,就制造出菌苗900余万亳升。成功遏制鼠疫大流行。
  汤飞凡,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是曾经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生产了中国人自己的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和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为我国提前消灭天花奠定了基础。1961年,采用其研究的方法,中国成功消灭天花病毒,比世界早了16年。
  他对中国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日战争胜利后,两次重建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机构--中央防疫处,并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抗生素生产研究机构和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主持组建了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质量管理机构--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生物制品规范--《生物制品制造检定规程》(草案)。中国从此才有了生物制品质量管理的统一体制。
  三、黑热病
  1970年,内蒙古额济纳旗驻军中发生一种传染病,病人有发热、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人的肝、脾也肿大,并有个别病例死亡,但经过多方面检查,甚至尸检也未查明病因。
  有关单位派人向钟惠澜请教,他听取情况介绍,并了解一些有关情况后,认为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黑热病,这是一种由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他让有关人员再次仔细复查病理切片,最后病理科医师在复查病理切片时找到了利杜体,从而完全肯定了病因,经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和预防后,控制了发病。


!admin 发布于  2023-3-31 10:52 

古代人平均寿命是多少

  古人平均寿命是——30岁。1996年的时候,也有专家经过数据论证说是35岁。
  那为何古人平均寿命会是如此之低?
  各代数据:“短命”真实存在
  经统计,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为:夏、商时期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
  这些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史料记载和考古分别以例说明。
  古人类学家对北京猿人遗址中发掘出的40个个体骨骼化石进行研究,以科学方法测定出其中22人(其余18人无法测出),寿命是:14岁以下的15人,30岁以下的3人,40至50岁的3人,50至60岁的1人。估算其平均值(10×15+23×3+45×3+55)/22=18.6(岁)。这个结果应该是高估了,因为远古婴儿死亡率无疑很高,婴儿尸体相对不容易保存,因此化石更少。无论如何,这样估算那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是最可靠的了。
  也可以看出,古代人的寿命确实短。所以才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叹。
  皇室龙子龙孙也活不长
  按照正常的规律说,古代的皇室成员享受着最好的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吃好的喝好的,御医一抓一大把,应该比一般人寿命长。
  但是,这类特定人群也做不到高寿,平均寿命依旧只有40岁左右。自秦朝以来,能达到80岁的帝王屈指可数。像乾隆这样能够活到89岁的帝王凤毛麟角。即便在大唐、大清两个有全盛之世的朝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也都在50岁上下,好不到哪去。
  据清史稿记载,清历代皇帝一共生有103皇子(不包括皇帝),82个皇女,平均寿命皇子32岁、皇女26岁,大量死于5岁之前。其中康熙爷共有35个皇子、20个皇女,五岁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活到18岁以上的皇子只有20人、皇女8人。
  其余的皇子、皇女中,又大部分死于40岁左右的中年。享受最好的医疗条件,尤其是最好的营养和生活水平,清皇族的寿命也不过如此。


!admin 发布于  2023-3-31 10:51 

古代人寿命短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古代人的寿命短呢?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早夭现象”非常严重——拉低了寿命的下限。
  很多婴儿就因为种种原因活一两岁就死了。即便是帝王家的皇子公主们,早夭现象也非常严重。比如康熙皇帝,他生有儿子35人,其中就有15个不到10岁就早夭了;宋神宗24个孩子,其中8个儿子6个女儿早夭。
  “早夭”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归结为几点:
  医疗水平差。很多我们现在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在古人眼里是不治之症,比如天花、瘟疫、肺痨等等,甚至普通的高烧感冒都能要了一个人的命。
  粮食少,饿死者众多。当然这只限于平民百姓,大家都知道,红薯、玉米、马铃薯等容易种活的粮食几乎都是明朝晚期才从美洲大陆传到中国的,此前中国人是经常吃不饱饭的,更别提天灾人祸的时候了。
  战争不断。通过史料分析,中国在太平盛世,如盛唐某时期,平均年龄达到60岁以上,婴儿成活率也比较高。但其他朝代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31 10:51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状元有哪些

  1、孙伏伽(历史第一位状元)
  孙伏伽,隋朝开皇年间生于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隋朝末年,孙伏伽便涉足官场,做了一名官职卑微的小吏,几经升迁,至隋炀帝末年,成为京畿万年县(今陕西西安)的法曹。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举甲榜第一名状元及第,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有魏征之风。其性格宽宏大量,处事从容,荣辱不惊。
  2、文天祥(状元之中的状元)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提名状元,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3、郑颢(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
  郑颢(817~860年),字奉正,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人。唐朝大臣,唐宪宗朝宰相郑絪之孙。出身荥阳郑氏,幼而爽悟,博闻强识。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考中状元,累迁右拾遗。唐宣宗即位,迎娶万寿公主,拜驸马都尉,授银青光禄大夫,充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秘书监。大中十三年,拜兵部侍郎,出任河南尹。咸通元年(860年),去世,时年四十四,追赠太师。
  4、裴思谦(脸皮最厚的状元)
  裴思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字自牧。生卒年不详。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戊午科状元及第。为什么说袁思谦是脸皮最厚的状元呢,因为他这个状元完全是巴结权贵而得来的,而且是两次讨要才得来状元。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与朝廷权臣观军容使仇士良勾结,以仇士良荐举信威逼主考官高锴,高无奈,只得取裴思谦为状元。
  5、胡旦(最自信的状元)
  胡旦(955-1034年),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喜读书,少有才学,善于文辞。北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后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忤怒太宗,贬为殿中丞。后来,胡旦又上《平燕议》,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受太宗赏识,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著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讼》、《唐乘》、《家传》三百余卷传世。


!admin 发布于  2023-3-31 10:51 

古人为何写字由右及左

  中国古人为什么竖着写字,而且由右向左写?在今人看来,写字的右手总是把已经写好的文字给掩盖住,而且右手腕或者衣袖还会把未干的墨汁碰糊。于是,古代人写字时要提腕,甚至要用左手管住右衣袖,这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但如此不便,为何写字还是从右向左呢?
  古代最早是在竹简上写字
  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古时竹简的书写,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的。
  汉字的特点和人的书写习惯
  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来、从左到右方便。如果从右往左横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便于笔势的连贯。
  古人以右为尊
  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为尊,左为小。有一个成语叫“无出其右”,语出《史记·田叔列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无出其右”的意思是没有能超过他的,这也显示出了“右”之尊。


!admin 发布于  2023-3-31 10:50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多少个状元

  存在于中国历史上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可谓是中国选官制度的绝创,这项开始于隋炀帝的选官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科举制度的出现,打断了贵族垄断官职,让平民百姓也能得做官飞黄腾达的机会。此制一出,全国上下都兴起了读书考科举的风潮。而作为最辉煌的状元一名号当然也是参加科举考试最想得到的名词。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能够做官是一件能够让祖坟都冒青烟的光宗耀祖的事情,一旦家族里有人做了官,整个家族也会跟着辉煌,假如是中了状元,那是要宴请宾客三天三夜庆祝的事情。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没有不也官职而趋之若鹜。而科举制的最高成就就是状元了。
  那个时候的状元可以相当于现在国务院的官员,上直接达皇帝,下能触及各级官员。在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皇帝身旁工作,那更是容易晋升的方法。然而要考这个状元也是非常非常艰难的。达官贵人的儿子尚且要饱读诗书,有一定的才华才拥有走后门的门槛。贫民百姓更是砸锅卖铁供家里要考科举的人读书,通过成为童生,秀才,举人再到殿试要花费的时间精力足以让一个人崩溃,所以说能够考中状元的人都是天赋异禀,或者努力到让人害怕那一类人。
  据史料记载,从科举制度开始实行直至被废除一共有777名文武状元,一年取一次童生,考举人又得等三年。存在历史达到1300年却只有777名状元,平均每年都没有一个。从状元有多难考,就知道状元官职有多大。考上状元的人,殿试第一后,皇帝就会马上上吏部进行考试挑一个合适的官位让他做,一步就飞黄腾达了。但是,当第一个官位也还只是第一步,后面,当状元的人都会凭借这个好门槛一步一步去晋升官职,当到二品一品的人大有所在,甚至还有当上宰相的。可谓是,当了状元就铲平了高升路上的大石头。但是,考到头发都白了也没考上的人也很多。
  宋史记载,年纪最大的状元,都有62岁了。所以有这么一句话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十年的寒窗苦读,十年的时光才换一朝飞黄腾达到底值不值也只有那些当了官的人能知道了。有多大的能力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要当状元也要有实力。科举制度虽然有利有弊,但是总体来说也为中国选官制度开了典范。


!admin 发布于  2023-3-31 10:50 

古代嫡子和庶子的地位有区别么

  在我们这个国家,早已经实行了一夫一妻制度,而也会因为孩子的问题而产生一些财产纠纷,其实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一个家庭中若是有众多子女,日后也肯定会有些矛盾。
  为什么古代人很重视嫡子?同一个爹,庶子差别就很大吗?
  首先我来说一下嫡子和庶子的区分,嫡子是正妻所生,而庶子则是一些小妾所生,从地位方面而言,妻子的地位往往高于妾室,所以子凭母贵的嫡子当然要比庶子的身份高出许多。
  再者,一般的古代男子在未婚的时候,首先看重的是门当户对,自然而然也会选择一些身份比较高贵的人作为妻子。
  因为他们那时候对这段婚姻不只只是男女的结合而已,更是为了两个家族的利益,只要他的妻子能够和他们当户对,那在日后的道路上也肯定会受到他妻子娘家人的扶持,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男人会选择门当户对的重要原因。
  所以不管怎么样,哪怕他选择了纳妾,也会非常看重他的妻子。
  而且一般的高贵女子是绝对不会拉下脸面去当别人的妾室,大部分的妾都来自于丫鬟或者是妓女,她们的地位又怎么能比得过正室,所以在自身方面,她们的儿子也永远不能比得过嫡子。
  虽然有些男子会非常偏爱自己的妾室,但古代的继承方式是以男性为主,要是他的正妻生了个儿子,而小妾却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利益,只能得到他的欢心。
  要是继承了财产,肯定会对他的正妻不公,甚至有可能也会引来妻子娘家人的指责,从而让他们家族的利益瞬间倒塌,那么是个男人都会将所有的心思放在嫡子身上。
  一个家庭就好比一个合作的公司,要是一个人没有付出,就无端端的抢夺了别人的功能和地位,那势必也会引起不公平,所以古代就有了这样的制度,说嫡子有一定的继承权,而庶子的继承权在嫡子之后。
  因为正妻所生出来的儿子,她的地位一定也为这个家庭付出了许多,所以自然而然就得到这一福利。
  综上所述,我想大家也都知道了,为什么嫡子会比庶子的地位高出许多,这也是因为他们母亲身份的缘故,可以说,他们也完全是凭靠着母亲才享受到了这种待遇。


!admin 发布于  2023-3-31 10:50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盛世

  从夏朝开始算,中国一共经历了20多个朝代,但真正称得上是大盛世的,却只有四个。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盛世分别是汉代文景盛世、唐代开元盛世、明代永宣盛世、清代康乾盛世。这四大盛世,可以说每一个都是让世界瞩目的繁荣时代。
  文景之治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刘邦在和项羽角逐天下的过程中,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大汉王朝。而汉朝初年的几个皇帝也都励精图治,尤其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国力达到鼎盛,其中,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期间的文景之治功不可没。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继位之前,吕氏乱政西汉王朝出现一段时间的混乱,但是他继位之后,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高的提升,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发展,甚至亲自下地耕种,在汉文帝的带头作用下,全国经济蒸蒸日上。
  汉景帝继位后,在继承了汉文帝“与民生息”政策的同时推行削藩政策,平定了七国之乱,巩固了中央集权,安定了边疆地区。
  文景二帝统治时期,汉王朝的经济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库钱粮充足,为汉武帝和匈奴的多年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当时的唐朝经历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等,在中期,虽有动荡,但并不影响国家的持续发展,因而到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后,李旦再次登基为帝,但是没多久就让位给儿子李隆基。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在唐玄宗在位时期,中国军队历史上第一次打到了中亚,那就是历史上默默无闻的“怛罗斯之战”,交战的对手是阿拉伯帝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
  虽然“怛罗斯之战”之战失败了,但是要知道,唐朝远征军最多的时候也仅仅只有两万四千人,而阿拉伯帝国军队达到了三十万之巨,而且这两万四千人中,有多少是真正唐朝的军队不得而知,因为有很多都是仆从国的雇佣军,而唐朝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这些仆从国的雇佣军背叛。
  永宣盛世
  其实所谓永宣盛世主要指的是永乐盛世,但是在明宣宗时期,大明帝国国力达到巅峰,所以就合称永宣盛世了。话说自乞丐皇帝朱元璋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后,又平定了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但是朱元璋选的继任者朱允炆实在不太合格,后来在剪除各位叔叔军权的时候,被四叔燕王朱棣给起兵赶跑了,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称帝,也就是永乐大帝了;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
  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而朱棣的儿子和孙子也很不错,继续发展国力,大明国力达到顶峰,史称仁宣之治。后人将这爷孙三代合称为“永宣盛世”,当时的大明帝国,在国际上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国力等,都是第一的存在。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西方称"High Qing",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康乾盛世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中国清朝政府统一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奠定了如今中国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通过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等一列改革和发明推广御稻、双季稻等高产作物,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中国人口历史上首次破亿,并连破三亿。为中国人口大国打下基础。废除贱籍制度,解放了社会最底层阶级的百姓,子孙代代不得翻身的命运。
  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


!admin 发布于  2023-3-31 10:49 

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状元是谁

  莫宣卿是我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状元,他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小被人视做白痴的,他到了六岁都不会讲话,可到了七岁便能够赋诗,后来高举状元,被传为佳话。
  莫宣卿是岭南人,岭南当时作为蛮夷之地,从隋炀帝开创了科举考试以来,250多年间从来没有出过科举状元。当地人更没有想到年仅17岁的莫宣卿,成为了岭南第一个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年龄最小的一个状元。莫宣卿的家境十分困难,他还没有出生之时,他的父亲便早早去世。母亲后来改嫁,他出生后便跟随着继父一起生活。
  说来十分奇怪,这个孩子到六岁时都不能完整地说出一句话。当地人更是将他视作白痴。七岁那年在莫宣卿受到一群小孩子的欺负以后,他竟然在沙子中写下一首满怀壮志的四言绝句,来表达自己不甘平凡,渴望成功的心愿。这让人们非常惊讶,人们这时才发现其实他非常聪明,于是便马上送他去读书。
  莫宣卿果然不负众望,凭借他超好的记性,他最终学有所成。12岁时便考中秀才。17岁时便被钦点为状元。当时的唐宣宗都对莫宣卿非常惊讶,特意还写了一首诗来赞扬他。后来他官至大学士。随后又到南方当上的地方官,可谓功成名就。只可惜当莫言卿带着母亲在自己上任的途中时不幸因病去世。一代天才引得世人纷纷惋惜不已。


!admin 发布于  2023-3-31 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