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询追加爷爷谥号“戾”

  刘询给自己的祖父卫太子刘据上了个不好的谥号“戾”,其实是相当考究的。就这一件事,充分说明了刘询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政治家。他能够在汉武帝之后,开创“孝宣中兴”,绝对不是碰运气得来的。

  历史上的皇帝,只要皇位不是从父亲那里传下来的,都会对父亲,对祖父有所表示,要追尊一个什么。

  比如曹丕这样的开国皇帝,因为他的皇位不是祖上传下来的,所以往往会对父亲、祖父,乃至曾祖父进行追尊。这样做,所要体现的,是自己的皇位,不是从别人那里夺来的,而是继承了祖上的荫德。

  一些不是开国皇帝的皇帝,他也会这么搞。比如嘉靖皇帝朱厚熜,他的皇位就不是直系的祖上传给他的。他当了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认自己的父亲为皇考,而认明孝宗为皇伯考。他这样做,无非也是要表明自己能当皇帝,是祖上积下的荫德,而不是首辅杨廷和把他选拔起来的。朱厚熜也通过这个“大礼议”,把权力从杨廷和手中夺过来。

  照理说,霍光在废掉他刚立不久的皇帝刘贺,把刘询从监狱里放出来当皇帝,刘询也应该像朱厚熜、曹丕那样,追尊自己的祖父、父亲为皇帝。就算不追尊为皇帝,也要上一个好的谥号才对呀,为什么他竟然给自己的祖父上谥号为“戾”呢?

  前面我们说了,刘询这样做,是他很成熟的表现。那么,他成熟在哪里呢?

  第一,刘询不想贸然动霍光

  如果他一定要追尊自己的祖父刘据,表现自己的皇位是来自于祖父、父亲的荫德,必然是对霍光把他从监狱里放出来当皇帝的一种否定。这样的话,刘询与霍光的矛盾就会激化。

  刘询可不想这样做。再说了,霍光虽然专权,但是他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刘询只需要等时间,等到霍光撒手的那一天,他就可以坐正,而且还可以从容收拾霍光的家人。

  第二,刘询追尊刘据会否定汉武帝

  其实,刘询没有必要给祖父刘据上一个多么尊贵的谥号。因为给祖父刘据上尊贵的谥号,必要会否定曾祖父汉武帝当初在“巫蛊事件”中的做法。汉武帝不但是霍光的主子(霍光是汉武帝给汉昭帝刘病已的顾命大臣),而且在当时有着巨大的权威。刘询否定汉武帝,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

  再说了,他也用不着否定。因为当初汉武帝活着的时候,对“巫蛊事件”的处理方式,已经感到很后悔,他对那么发动“巫蛊事件”并造成太子刘据自杀的人,给予了严厉的处罚。后来,他还专门修建了一座“思子宫”,表达他的后悔。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武帝已经给刘据平反,刘询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第三,刘询追尊刘据是给自己抹黑

  刘据当时虽然是被冤枉的,但是,后来他假传圣旨造反的行为,实在是错误的,是不能肯定的。刘询就算想给刘据平反,也无反可平。平了反,反而是给自己抹黑,让别人记住他刘询是犯上作乱的刘据的后代,得不偿失。

  第四,刘询可以通过追尊汉武帝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通过追尊刘据,是不明智的选择。但是,刘询又必须追尊自己的祖先。只有追尊祖先,才能提高自己的地位。因此,刘询非常明智地选择了汉武帝。他上台的第二年,就提出给汉武帝上“庙乐”,给予汉武帝极大的尊敬。

  虽然有不少大臣反对,认为汉武帝后期所做的那些事,配不上“庙乐”,但是刘询一定要这样做。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表明自己是汉武帝的曾孙,受的是汉武帝的荫德,得位很正。

  事实证明,刘询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不但提高了自己地位,还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最终开创了一个盛世。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9:08 

各时期名人对刘询的评价

  丙吉: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

  霍光:操行节俭,慈仁爱人。

  刘向: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亦以遭遇匈奴宾服,四夷和亲也。”“然文帝之节俭约身,以率先天下,忍容言者,含咽臣子之短,此亦通人难及,似出于孝宣皇帝者也。如其聪明远识,不忘数十年事,制持万机,天资治理之材,恐文帝亦且不及孝宣皇帝。

  班固: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籓。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荀悦:中宗明明,寅用刑名。时举傅纳,听断惟精。柔远能迩,燀耀威灵。龙荒朔漠,莫不来庭。不承祖烈。尚于有成。

  崔骃:近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审于为政之理,故严刑峻法,破奸轨之胆,海内清肃,天下密如。荐勋祖庙,享号中宗。算计见效,优于孝文。

  刘渊: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于夏商,卜世过于姬氏。

  唐代某“公子”(可能是唐太宗)问:“汉宣帝政事明察,其光武之俦欤?”虞世南回答:“汉宣帝起自闾阎,知人疾苦,是以留心听政,擢用贤良。原其循名责实,峻法严令,荩流出于申、韩也。古语云:图王不成,弊犹足霸;图霸不成,弊将如何?光武仁义,图王之君也;宣帝刑名,图霸之主也。今以相辈,恐非其俦。”

  钱时:宣帝亲政而以太守吏民之本,可谓知所务矣。夫太守数易,岂止下不安而已乎。是故,欲致治,非久任不可。欲久任,非择贤不可。数迁数易,如寄传舍,政何由成,化何由洽也。至有治理效则玺书勉励,增秩赐金,公卿阙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此意尤善。伯禹后稷以至康叔苏忿生之徒,皆由诸侯而入为公卿,此古制也。宣帝致中兴之治,其有以哉。惜乎!所谓良吏止汉世人物,而治亦止于汉耳。

  陈普:不将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数国囚。莫道汉家杂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斗鸡走狗登皇极,览德毛从何许来。汉室欲开新室业,王阳分合守蒿莱。渭桥夹道上瑶卮,甲馆画堂开祸基。甘露三年造新室,不斗飞燕入宫时。孝宣不召山阳守,痛在糟糠不下堂。家国莫先笞已子,汉人空识抱成王。

  赵秉忠: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

  卢弼:汉宣帝即位,年方十八,以久在民间,习知霍氏专恣。然当霍光稽首归政,犹谦让委任,迨光殁后,始亲政事。禹、云谋逆,咸服其辜,诚不愧为中兴令主。

  吕思勉:宣帝是个旧劳于外的人,颇知道民生疾苦,极其留意吏治,武帝和霍光时,用法都极严。宣帝却留意于平恕,也算西汉一个贤君。

  杨树达:然则元帝之信任(弘)恭、(石)显;成、哀时外戚之贵盛,其源皆自宣帝启之。当汉极盛之时,已伏家国覆亡之渐,此亦读史者所宜知也。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9:08 

《西厢记》背后的历史真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西厢记》相信大家多少都有所耳闻,书中的崔莺莺和张生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精神,以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思想,深深吸引着历朝历代的观众。然而,故事背后的历史真相,却是一段始乱终弃的悲剧。

  书中张生的原型其实就是唐代的大诗人元稹,他的名气很大,因和白居易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元稹当年为了参加科举备考,曾借住在姨母家一段时间,由此就发生了《莺莺传》。两人第一次相见时,元稹二十三岁,未尝近女色,而崔莺莺十七岁,长得那叫一个艳丽动人,瞬间就惊到了元稹。于是乎,对其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最终成功拿下。

  然而,元稹虽在温柔乡,但却始终没忘记自己的科举仕途之路,而崔莺莺似乎也已经预感到了元稹的不可靠。数月后,元稹又去姨母家小住,再度与崔莺莺相聚,可分别时却不是诉衷肠,而是只叹息,她察觉到了元稹的诀别之意。

  那么元稹为何能够如此迅速就抛弃了崔莺莺呢?那是因为他去长安科考成功后,深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的赏识,权势之下和他的女儿韦丛结了婚,并被选为了校书郎。

  义无反顾地离开后,或是出于思恋,亦或是出于良心不安,元稹曾给崔莺莺寄过信,还捎去过胭脂等物。崔莺莺回信感人至深,“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没之诚,言尽于此”,同时还回赠了一从小佩戴的玉环和一枚竹制的茶碾子,希望“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还再三嘱咐元稹千万珍重。

  可元稹却竟然拿着崔莺莺的回信向他的那些朋友们炫耀。更不可思议的是,元稹为了给自己解脱,还将崔莺莺比作妖魅、尤物,并将自己离开莺莺的动机,说成是“予之德不足以胜,是用忍情”。

  后来元稹还曾利用出差的机会,以表兄的身份去探望过已为人妇的崔莺莺,这一次,崔莺莺没再与他相见。元稹动容地恳请,莺莺也只是写了两首诗给他,并且劝诫他要珍惜眼前人。

  元稹也确实做到了,他和韦丛婚后一直恩爱有加,可惜的是仅仅只过了七年,韦丛就病逝了。元稹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歌来悼念亡妻,其中多句被后世传颂,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等。

  然而,就在韦丛病逝的同年,元稹又和当时著名的女诗人薛涛开始了新的感情。

  当时,元稹作为御史被派去蜀中,薛涛为蜀中的官妓,经常被派去接待元稹。薛涛长得漂亮,又通音律,善诗文,早就名声在外,元稹还没见到她时便早已钦慕不已,可想而知在交往过程中的炽热。一年后,元稹离开时,蜀中节度使没有发话让薛涛跟他走,元稹也不敢带她走,二人只能是断肠惜别了。

  再后来,旅途中因为和宦官争驿馆的房间,元稹被宦官用马鞭抽打而遭贬黜,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已经十分严重了,所以由此开始了十多年仕途的颠沛流离。一直到唐穆宗登基,元稹这才重新被重视。

  元稹在离开蜀地后,便没有再与薛涛见面,一直到十三年后,元稹被外放到浙江时,他这才想起来去接薛涛。可此时的薛涛早已换上一袭灰色的道袍,独居浣花溪。

  元稹的第二任妻子裴氏是在韦丛死后两年娶的,夫妻仍旧相敬如宾,可元稹始终没能和薛涛团聚,这并不是因为裴氏的阻挠,而是元稹所在的官府又来了新人刘采春。她虽说不如薛涛会写诗,但比薛涛漂亮很多,同时歌声也更为优美,名震一时。于是乎,元稹移情别恋,又为她所倾倒了。

  至于刘采春之后,元稹又有何新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在女人丛中穿行,却懒于回顾,不知道懒于回顾的原因是为了谁,是崔莺莺,是韦丛,是薛涛,还是后来纳的妾。

  相比于元稹,崔莺莺才是真的懂得爱情。爱情来了就真心去爱,被抛弃后又劝他珍惜眼前人。

  或许是后人都同情崔莺莺,于是这才有了《西厢记》中那个美好的结局吧。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9:07 

崔莺莺是“尤物”还是“妖孽”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最初不叫西厢记,而是叫做《莺莺传》,里面的崔莺莺被张生形容成“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首先我们大致看一看王实甫版本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前朝崔相国死了,妇人郑氏携崔莺莺送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因为途中受到阻挠,只能暂居在普救寺,崔莺莺生的貌美,诗词歌赋皆样样精通,崔相国在世的时候,曾经将她许配给郑尚书长子郑恒。

  一次,莺莺和红娘子在寺庙大殿外玩耍,恰巧遇到贫穷落魄的张生上京赶考,路过蒲关时,听闻普救寺是武则天皇帝的香火庙堂,于是便去拜访,恰巧遇到玩耍的崔莺莺,当即便被莺莺吸引,感慨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于是便找借口住在了普救寺,张生对崔莺莺展开了热烈的爱情攻势,不久两人便相互倾慕。

  但是好景不长,叛将孙飞虎听闻崔莺莺貌美,于是带兵包围了普救寺,志在得崔莺莺做压寨夫人,六神无主的郑氏许诺,谁可打退叛军便将崔莺莺许配给他。而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正是镇守此地的将军,张生一方面使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另一边写信给自己的兄弟,等待解围。

  杜确解围后,郑氏没有准守诺言,借口让张生和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可是张生哪里肯倚,于是郑氏又谎言称张生只要考取功名,便同意这场婚事。

  张生告别崔莺莺,只身上京师赶考。所以才会有碧云天、黄叶地之离别场景。

  后面两人遇到一些阻挠,但是结局却是十分美好的,张生考取了功名,和崔莺莺厮守一生。

  但是在《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出书之前,唐朝末年,诗人元稹也写过一本《莺莺传》,故事是以自己为真实蓝本写的。

  晚唐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赵后村,隔壁村是崔庄村,村子里有个知书达理的姑娘叫做崔小迎,两人自小便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八岁时家里父亲去世,崔小迎一家将其当成亲人看待,久而久之,两人便私定终身,而元稹也很有出息,十五岁便擢第,不久后便要赴京师从政。

  元稹很有思想才华,进京后不久就受到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在权势利益熏陶下,元稹丧失了本心,忘记了崔小迎,迎娶太子少保之女为妻。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元稹以自己为蓝本创作了《莺莺传》,里面大肆歌颂和美化张生,对于崔莺莺,张生却说其是“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等来丑化崔莺莺,甚至说崔莺莺不知廉耻、见异思迁等污言秽语。

  不过这种无耻的行径却并没有洗白元稹,群众的眼睛是血亮的,后世鲁迅就曾经批判过元稹,说其“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其文比其人”等等来大肆批判元稹。

  确实,作为一个诗人,以各种手段追逐名利的同时,忘记本心,始乱终弃,却想着以其他方式来美化自己,这种人被唾弃不是没有道理的,做人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勿忘本心才好。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以此场景来渲染离别之感伤,侧面更加衬托出了张君瑞和崔莺莺如坚石的爱情。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9:07 

中国古代爱情故事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话题,今天,小编就要和大家讲一讲我国古代的一些凄美的爱情故事

  白蛇报恩

  白素贞是修炼千年的蛇妖,一心修炼只为成仙。一日被黑鹰追杀被许家救下,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许仙。只是捉妖和尚法海,只能辨妖,不分好坏,拆散许仙和白娘子,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刚刚生下孩子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遍天下,家喻户晓。“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据说这个凄美的爱情传说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也许牛郎和织女确有其人,也许可能是“牛郎织女”的真人故事感人至深,在历代相传中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长恨歌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讲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无人能及,“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杨贵妃自刎于马嵬坡,与唐玄宗阴阳两隔。回宫以后,唐玄宗唯有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嫦娥奔月

  《淮南子·外八篇》中说,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大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大羿团聚。

  西厢记

  书生张珙与居住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木石之盟

  《红楼梦》中的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故事,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补天石对仙草有浇灌之恩.一僧一道携二者下凡,仙草为报恩将一生的泪水还给神瑛侍者.按五行学说,宝玉是石命,黛玉是木命,所以就叫"木石前盟".黛玉与宝玉有情无缘,终是错过。年少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长时的心心相印一片深情,此情可托生死,奈何无缘。

  金屋藏娇

  汉武帝与陈阿娇自幼就是青梅竹马,在其幼年的时其祖母窦太后问他长大要娶一个什么样的媳妇,他扬言要娶表姐阿娇为妻并为阿娇盖一座金屋子,自此有了金屋藏娇一戏言。汉武帝坐上皇位之后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他真的为阿娇备下了一坐金碧辉煌的宫殿,并册封她为皇后。可最后却被贬长门宫忧郁而终。

  梁祝

  梁祝凄美动人的故事流传至今,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学多年而同枕,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显示爱恋之意,而梁山伯一本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后梁发现祝为女儿身,随提娶之意。祝英台明白自己是深深爱着梁山伯的,她以为梁山伯并不爱她才答应马家求婚,梁山伯向她一吐衷肠,她可是肝肠寸断。而梁山伯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忧心如焚,闷闷不乐的他终至于一病不起,溘然而逝。祝英台万念俱灰,而且也再没有理由加以搪塞,于是心思一横,答应了择吉出嫁马家。后她嫁马道上遇梁山伯的墓,墓开而入,合而为一。

  孟江女哭长城

  秦朝有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叫孟姜。她在摘葫芦时,有一人突然跳进院墙,急切的向自己求救“我叫范喜良逃难原秦始皇修建长城处抓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很多人”。孟姜心善便救了范喜良,两人日久生情,就结为了夫妻。可没成想刚成亲范喜良就被官兵抓了去,新郎被迫修筑长城。孟姜久候不归,遂身背寒衣千里寻夫,历尽艰辛曲折,到达山海关,在得知丈夫去世消息后痛哭城下,大雨滂沱,长城坍塌绵延800里长。此时秦始皇巡视至此与孟姜女相遇,有意纳为后妃,孟姜女不为所动,要求厚葬旌表范喜良,之后投海明志。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东汉末建发(公元196-219)年间,有一位名叫刘兰芝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娟,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嫁给了小官吏焦仲卿。焦仲卿的母亲百般刁难刘兰芝并把她赶回了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不再嫁人。她的娘家副迫她改嫁,她便投水自尽。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自尽这件事,心里知道从此与刘兰芝永远离别了,在庭院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就在向着东南的树枝上吊死了。焦刘两家要求合葬,于是把两个人合葬在华山旁边。在坟墓的东西两旁种上松柏,左右两侧种上梧桐,这些树条条树枝互相覆盖着,片片叶子互相连接着。树中有一对飞鸟,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仰头相互对着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9:07 

历史上真的有香妃么

  “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提起这句歌词,就会想起《还珠格格》里的香妃和蒙丹,但是说实话,比起蒙丹躁狂症般的情感表达,感觉乾隆皇帝对香妃的小心翼翼才是真正的用情至深。想知面对乾隆帝的深情款款,香妃是否当真不曾有过动心,可惜佳人已逝,无法去评判她那时的感情。那么历史上真的有香妃这个人的存在么,她是否真如电视剧中那般受宠,最后的结局又如何呢?

  影视剧小说里关于香妃的故事有很多,编剧作者笔下的香妃多是苦大仇深,为了家国安定不得不委曲求全入宫服侍乾隆帝,所有的故事里,香妃都是冷若冰霜拒人千里的绝色美女,乾隆帝则永远是一个突然就陷入对香妃的爱情中不能自拔的痴情种。

  香妃的事迹一直在民间经久不衰地流传着,但在真正的历史上,真有香妃吗?官方史料都没有发现乾隆有一个妃子叫香妃,但在乾隆的40多个妃子中确有一位来自回部的妃子,她就是容妃,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确定香妃的原型就是乾隆这唯一的一位回部妃子容妃。

  香妃本来是少数民族的王妃,她天生丽质,也有“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美丽,并且生来就伴有着特殊的香味,随时能招来蝴蝶蜜蜂围着她转,因此大家称呼她为香妃。后来乾隆皇帝派自己的得力助手兆惠将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兆惠见香妃如此美丽便私自将她带回宫中献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第一眼见到她也被迷上了,特别宠爱她,为了她不惜花费千金给她修宝殿,送礼物。

  香妃香不香暂且不论,但肯定是漂亮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流传于世的就有四幅香妃的画像,从画像中我们可以一睹芳容。其实,香妃只是一个人们心中的美丽女子,经过文人墨客和野史的绘声绘色地渲染和演义,竟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经过高手大神们的努力,逐渐地让人们相信了香妃的存在。

  电视上的香妃是可以吸引蝴蝶的翩翩起舞的,民间关于她的也多是她化成蝴蝶飞走的传说,这种故事之所以能得以流传至今,大概与容妃思念家乡之情离不开吧,或许,她当真期盼着,化成蝴蝶,飞出紫禁城,飞回家乡,慰藉那份乡思。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9:06 

丙吉照顾年幼刘询的故事

  纵观中国历史,只有这么一位在监狱中长大的皇帝,他就是汉宣帝刘询。刘询长在监狱,生活在民间,深入百姓,是西汉的中兴之主。那他是怎么从监狱到皇位的呢?

  汉武帝统治末期,“巫蛊之祸”发生,武帝大怒,下令严查太子全家及其党羽,太子全家被下令处死,长安城内有几万臣民受到牵连,许多京官被削爵贬职。

  “巫蛊之祸”案情巨大而繁琐,朝廷人手不够,就从地方抽调办案人员,丙吉因为曾担任过廷尉右监,和此案没有牵扯,就被调回长安参与审查此案。

  此时的长安天牢之中有一位特殊的犯人,这是一个刚满月的婴儿,他是太子刘据的孙子武帝的皇曾孙。没有人敢处置他,也没有人敢收养他,知道太子刘据无罪的丙吉对无辜的婴儿充满同情,暗中找了两个忠厚谨慎的女犯人(胡组、赵征卿)照顾抚养这个婴儿。

  丙吉还找了间宽敞干净的的牢房给小婴儿居住。还经常偷偷拿来米肉和衣服给小婴儿,两位奶妈也是将小皇孙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料,有一次,皇曾孙生病了,病的不轻,丙吉就请郎中,经过治疗,总算把孩子抢救过来,孩子大病初愈,丙吉就为孩子起名叫刘病已。就这样,在监狱中,刘病已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等小皇孙五岁时,汉武帝病重,有擅长观望气运的人给武帝说:“长安的监狱里有天子气。”汉武帝为了扫除可能对大汉政权造成威胁的潜在份子,下令将关在长安监狱里的犯人,无论罪行轻重,一律处死。

  武帝派来的使者连夜赶到监狱,让丙吉听从皇帝的旨意,丙吉命令关闭监狱大门,不让使者进入。他隔着墙大喊:“皇曾孙还在这里,别的犯人还不能没有原因而杀掉,更何况是皇帝陛下亲生的曾孙子呢?”

  很快天就亮了,使者最终没有进去,于是回宫把情况报告给汉武帝,还弹劾丙吉抗旨。武帝这时候清醒了,说:“这是上天借丙吉之口来告诫我。”于是大赦天下。整个监狱的犯人都因为丙吉抗旨儿活了下来。

  刘病已出狱后,因为没有皇帝的诏书,京兆尹不敢收养皇曾孙,又送回到丙吉那里,丙吉没有办法,又自己花钱雇两位奶妈照顾刘病已一段时间,还把自己的俸禄都拿来给刘病已买吃的和衣服。

  后来,丙吉终于找到了皇曾孙的外祖母史良娣家,把他交给了刘病已的舅祖父史恭抚养。刘病已深入民间,安定的生活下来。汉武帝临终前,想起了自己儿子一脉仅剩的独子刘病已,下诏恢复刘病已皇室成员的身份。

  等霍光因为昌邑王刘贺荒淫无道把他废掉之后,又是丙吉向霍光推荐了皇曾孙刘病已,最终刘病己得以继承皇位,改名为刘询,成为大汉的中兴之主。

  等刘询当上皇帝后,掖庭宫婢女则陈述曾经有护养刘询的功劳。并说当年的廷尉右监丙吉知道。掖廷令把则带到御史府给丙吉确认真相。丙吉认出了则,对则说:“曾经我让你喂养过小皇曾孙,可是你并不尽心,你哪里有功?真正有功的是渭城的胡组、淮阳的赵征卿。”

  刘询下诏免去则的奴婢身份为庶人,念在幼时则确实喂养过自己,赏赐十万钱让她养老。刘询还下旨寻找这两位乳母,可是她们都已经去世多年,只有子孙还在,就都给了重赏。

  刘询这才知道丙吉对自己有大恩,但是丙吉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并没有什么功劳。刘询看丙吉这么谦虚,居功不自傲,任务丙吉是贤才,就封丙吉为博阳候。丙吉再三推辞,在汉宣帝的坚持下才接受爵位。

  所谓“好人有好报”,五凤三年(前55年)正月廿六日,丙吉去世,谥号定侯,他的后人一直承袭爵位,直到王莽篡政,封国才被取消。福延子孙数十年。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9:06 

晴格格的历史原型

  大家还记得《还珠格格》里自己最喜欢的女性角色吗?除了古灵精怪的小燕子和知书达理的紫薇外,还有一个女子深受大众的喜爱,她就是晴格格,她出身高贵还得太后宠溺,却没有恃宠而骄,她善解人意,对情敌紫薇也是几次出手相帮,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姑娘。

  剧中曾讲到过关于她的身世,说其父是愉亲王,常年累月为国家征战在外,结局壮烈捐躯。晴格格的生母因为受不了如此大的打击就自尽随丈夫而去,留下晴儿一人孤苦无依,因为其父功勋卓著,她被带到宫中,寄养于皇太后膝下。

  皇太后久而久之便把她当做亲孙女一般了,我们查找了一下历史人物,发现并没有愉亲王此人,倒有个愉郡王,按照他各方面的条件来看,应该是剧中所讲的愉亲王原型无疑了,这么说,晴格格的历史原型就是愉郡王的其中一个女儿了。

  愉郡王真正的名字为胤禑,他的母亲是康熙甚为喜欢的宠妃王氏,王氏乃苏州女子,不仅蕙质兰心还有着中上之姿,其表哥李煦和康熙有着不一般的关系,李煦为了能讨得康熙欢心,苦心积虑的撮合了王氏与康熙的见面。

  在李煦的举荐下,王氏顺利被康熙看中,用自己的美色上位,并成为了密妃,她总共有三个孩子(皆为男孩),晴儿的生父胤禑就是其中之一。胤禑自小被寄养在德妃那里,和雍正常有照面,所以雍正继承大统后,对胤禑并没有赶尽杀绝,还给了他一个郡王的称号。

  胤禑的女儿虽然有多位,但是符合晴儿的设定,且在乾隆时期还仍旧在世的只有两个,分别是第四女与第五女,这两个女儿是胤禑最长寿的女儿,都活了20岁,根据年龄计算,这两个女儿与剧中的晴格格设定都符合,那么历史上晴格格的原型到底是哪一个呢?

  仔细分析下,五女儿更像晴格格的历史原型,这是因为胤禑的四女儿与三女儿是双胞胎,而《还珠格格》中并没有提出晴格格是双胞胎这个说法,这么重要的事情没有提,只能说明晴格格不是双胞胎了,所以五女儿便是晴格格的历史原型了,母亲是侧福晋瓜尔佳氏,她只活了20岁就香消玉殒了,真是可惜,可以说结局与电视剧中相差甚远。

  电视剧终归是电视剧,晴格格的历史原型的结局也不似电视剧中那么完美,历史人物经过一定改编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大家在看剧的时候还是不要太过较真。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9:06 

刘询和许平君南园遗爱的故事

  刘询是汉武帝刘彻和皇后卫子夫的重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询因“巫蛊之祸”曾在襁褓之中入狱,后流落民间。19岁时被大将军霍光迎立为皇帝,他不顾霍光希望立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皇后的要求,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

  刘询和许平君南园遗爱的故事

  他说:“在我贫微之时,很喜欢一把古剑,现在我是十分地想念它啊,众位爱卿有没有办法帮我把它找回来呢?”大臣们揣测上意后,很快便知道了汉宣帝想要表达的意思,于是他们联合奏请立当时被封为婕妤的许平君为皇后,霍光之女霍成君为婕妤。这即是著名的典故——故剑情深。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诏书了。贫贱不相离,富贵亦相知。当上一国之君后,刘询并没有忘记自己落难民间时娶的糟糠之妻许平君,转而力荐她入主后宫,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贤德皇后——“许皇后”。这道浪漫的诏书,见证的是一位贫女与一位帝王最平和温情也是最旷古绝今的爱与思念。

  南园,即今陕西西安东南的杜陵。汉宣帝少时好游与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地建陵。汉宣帝刘询一生共有三位皇后,第一位皇后即恭哀皇后许平君;第二位皇后即霍皇后霍成君;第三位皇后即孝宣皇后王氏。其中许皇后和王皇后均与汉宣帝合葬在杜陵,而霍皇后则因有罪被葬在今陕西西安蓝田县。许皇后陵亦称少陵、小陵,规模较王皇后陵略小。

  汉代以来,杜陵一直是都城长安的游览胜地,文人学士常会集于此,登高览胜,并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便在此地吟咏出著名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诗句。近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杜陵进行了考察,并对其周围的一些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很多文物。

  刘询为庶人时,曾娶民女许平君为妻,两人在民间生育有一子,名叫刘奭,即后来的汉元帝。儿子出生还不到百日,汉昭帝刘弗陵便因病驾崩了,于是有着汉朝宗室身份的刘询便被选为西汉王朝的第六任皇帝。

  这样,刘询的结发妻子许平君也被接入宫中,封为许婕妤。而此时,大司马霍光尚有一个小女儿霍成君未出嫁,大臣们倾向于立她为皇后。刘询早就料到许平君出身低微,做皇后会有重重阻碍。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让大臣们为他寻找一把在他贫贱之时使用过的旧宝剑。大臣们很快便明白了他的意思,联名上书请求立许平君为皇后,是为恭哀皇后。

  “南园遗爱”就发生在三年以后。大司马霍光的妻子霍显一心想让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做皇后,本始三年,许平君再次怀孕,足月后生下一个女孩。在许皇后坐月子期间,霍显竟派女御医淳于衍在许皇后的滋补汤药中加入孕产妇禁服的一味中药—生附子,毒杀许皇后。

  许皇后在服用药物后不久便毒发身亡,年仅19岁。之后霍成君如愿以偿地入主后宫,成为霍皇后。对于许平君的死,汉宣帝十分内疚和悲痛,于是追封许皇后为“恭哀皇后”,并葬于杜陵南园(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许皇后陵亦称“少陵”)。

  史书上当然不会详细记录一个男人的悲痛了。在病床前,许平君说,她觉得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了解自己丈夫的,所以她还是放心不下他。

  宣帝哽咽,说要陪她一起去。平君笑了,摸了摸了他的脸,说:“难道我还不了解你吗?那不是你的性格。你的心中除了有我,还有天下。从今往后,你再也不会因为我而分心了吧。好好地做你的事,大汉是你的疆土······”

  宣帝泪如雨下,站起身来。那一刻他不是皇帝,只是刘病已。他说:“好,好,很好,那你在南园等我······”

  南园,那是他的陵墓。几十年以后,他也会在那里的。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9:05 

刘询能被选中称帝的原因

  一般人做梦都想生在皇家,享受与生俱来的荣华与富贵,然而生在皇家就是幸运的吗?估计在一个人眼里,显然是谈不上幸运的,他遭受了连普通人都难以承受的痛苦和折磨,身边最亲的亲人先后死去,而且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夺去这一切的竟然是他的亲曾祖父,真是一场人伦惨剧。

  然而,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即使是皇帝的子孙又如何,稍有不称意,便会招来杀身之祸。不过,奇迹就是这样产生的,一个已经是悲惨到极致的人,却又传奇般的登上了权力巅峰。

  “巫蛊之祸”后,汉武帝进行了一次大赦天下,这次大赦挽救的是大汉的江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这众多被免于死罪的人当中,有一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他的名字叫刘病已。单从名字来说,就已经能看出这个孩子是个苦命人儿,要不怎么会在出生几个月后,就摊上了这场牢狱之灾。

  实际上,他所摊上的苦难何止如此。他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一干人等,都先后死去,独留他一个人在世上。从武帝大赦天下后,刘病已就正式沦为一名平头老百姓,流落民间。正常情况下,刘病已的人生也基本上可以定性,然而因为一位有心人的操作,让这一切似乎又变得充满了变数。

  这个人便是邴吉。在武帝之时,他做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为人深沉忠厚,从不夸耀自己的长处。“巫蛊之祸”爆发后,刘病已被投入大牢。廷尉监邴吉被调到京城负责处理废太子刘据案,经过一番调查,他率先发现太子是被诬陷的,但碍于当时的形势,无法立即予以平反。不过,他看刘病已是个无辜的婴儿,便让忠厚谨慎的女囚胡组、郭征卿住在宽敞干净的房间哺育皇重孙。

  一转眼五年过去了,五岁的刘病已聪明异常,却还是没能赶走附在他身上的霉运。有一次,一个术士无中生有对身体欠佳的汉武帝进谗言说:“长安城周围的郡县监狱上空,闪烁着一种属于天子的奇特光芒,夜晚直冲天空。皇上千万要早做提防。”人到暮年的武帝一听“天子之气”四个字就异常紧张起来,生怕有人出来造他的反。

  于是,他立即下诏,将监狱中的所有在押人员,不论有罪没罪、大罪小罪,一律处死。邴吉听说后,冒着被砍头甚至灭九族的风险,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他说:“即使是罪犯、普通小民,也不可以随意处死,何况这监狱里还关押着皇帝的曾孙呢!”

  这话传到武帝那里,本来就对“巫蛊之祸”已有悔意,一听“皇曾孙”三个字,就幡然醒悟,收回了先前的成命。刘病已结束了牢狱生涯,却没能认祖归宗,因为当时的武帝已经决定要立刘弗陵为太子,加之对于刘据的后人心存疑忌,所以不可能将刘病已接回皇宫。当时,病己的生母,刘进之妾王翁须更是早已死了,连尸骨都没有人去收葬。这个五岁的小孩能去哪里呢?

  关键之时,邴吉又一次伸出了援手,他将病已送到鲁国,那里有他祖母史良娣的家人。史良娣的母亲贞君对这个可怜的孩子非常疼爱,不顾年老体衰,亲自照料他的生活。

  然而,邴吉对刘病已最大的帮助在于,将刘病已的名字记在了刘氏族谱中。这不仅让小病己生活费有了着落,而且在汉废帝刘贺被罢黜后,写在族谱正宗位置的刘病已就直接进入了众人的视线。

  所谓“根正苗红”,想不发达都难。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刘病已的至亲都已被诛杀,几乎没有任何可倚靠的力量,对于这样一个人选,位高权重的霍光自然不会反对,至于各怀鬼胎的满朝文武估计更是双手赞成。

  于是,在公元前74年,也就是元平元年,昌邑王刘贺被废后,霍光等大臣将武帝的曾孙刘病已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7月继位,时年18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史称汉宣帝。宣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不过,令那些原本没看好的“民间天子”的权臣们没有想到的是,他显然不是一个“傀儡”,而是一个能隐忍,有魄力的明君。由于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终于完成了“昭宣中兴”的大业,并以此彪炳千秋。

  不仅如此,对于汉武帝未能解决的外患难题——匈奴,他也一举拿下。公元前72年,宣帝曾联合乌孙大击匈奴,后趁匈奴内部分裂之机,与呼韩邪单于建立友好关系,使边境逐步宁息。公元前60年,又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郭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一洗大汉81年心灵创伤,从此奠定汉强匈弱的大格局。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