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真有鬼狐相伴么
一本《聊斋志异》,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名字:蒲松龄,和他的书相比,他的人生平凡而普通。一生都在追求功名的蒲松龄,偏偏命运不济,终无所获,让人唏嘘!让我们走进真实的蒲松龄,透过他的人生,探索《聊斋志异》背后的故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蒲家庄人。他出生在明末,年少时就经历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及清军入关,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里,惊恐与不安深深写进了年幼蒲松龄的心灵里。还好当时蒲家还有些田产,父亲告诉他,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自此小小的蒲松龄终日以书为伴。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老舍曾这样评价蒲松龄,证明了蒲松龄所描绘的鬼狐有血有肉有感情。其实狐鬼传说,由来已久,当年蒲松龄应邀作幕僚,途经因《山海经》记载而得名的天台山。天台山就有诸多女巫、狐仙崇拜遗迹。当然蒲松龄写鬼狐必然不是完全靠幻想,他有着一定的现实素材参考。
《夏雪》一文中,就提到七月下雪,貌似奇谈,却又颇为详实,连具体的时间、地点都有。
既然故事如此详细,那就要说到这些故事素材的由来,蒲松龄又是怎么创作这些故事的。
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蒲松龄在柳泉旁边摆了一个茶摊,他的茶不收银子,过往的路人喝了茶,讲一件奇闻异事,以故事换茶喝,以此来收集写作的素材。他白天和客人闲谈聊天,晚上,凭着记忆,将这些故事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
《聊斋志异》中描述的狐狸通常是充满智慧与灵性,花草鸟兽也被赋予了生命,连鬼魂,也被赋予了情感。也正因为这些故事写得很美,就必然不会是他空想出来的。
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但是却有一位贤妻。他的夫人姓刘,刘氏贤惠明理,勤恳节俭,于家中奉养老人,抚育孩子,照顾丈夫。蒲松龄在刘氏去世后写过一篇长文,详细地记载他们俩共同生活的时光,两人感情非常深。但是在《聊斋志异》里有很多恋爱的故事,无论是花木精怪,还是狐妖女鬼,男主角往往都是已有妻室的,说明蒲松龄他长期在外谋生,妻子虽然能与他相濡以沫,却不能给他情感上的安慰,因此原型必然不是刘氏,那难道真有女鬼曾走入他的生活吗?
说起狐精女鬼的原型,这就要提起一个人,蒲松龄的朋友孙蕙,字树百,又字安宜,他是蒲松龄的同乡。清康熙十年,即公元1671年,蒲松龄应孙蕙所邀到其任县令的宝应县做幕僚。孙蕙风流成性,有很多侍妾,其中有一名侍妾,美貌且有才华,名为顾青霞,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喜欢吟诗作对,孙蕙与朋友相聚时,常携顾青霞参加,她欣赏蒲松龄的才华,常常向他讨要文章拜读,然后又以自己的诗文回赠,蒲松龄就与她有了接触。蒲松龄曾为她写下很多诗作,从诗作中也能看出蒲松龄对她的喜爱之情。蒲松龄的《听青霞吟诗》:“曼声发娇吟,入耳沁心脾。如披三月柳,斗酒听黄鹂。”便表达了蒲松龄很喜欢听青霞吟诗,从诗中描绘出的形象,顾青霞应该是声如黄鹂,形貌俱佳,如小鸟依人一般的女子。诗作背后所表达的寓意则是他对这位江南才女的情有独钟。
当然这些仅是一个猜想,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两人的关系,但他在做幕僚期间,的确和孙蕙的妾有了接触,这是真实存在的。
《聊斋志异》被禁不是因为恐怖
提起《聊斋志异》,估计大家都会把它当做一本恐怖小说。其实聊斋被列为禁书,却和恐怖一丁点关系都没有。那么究竟为何呢,小编今天带你一探究竟。
《聊斋志异》又叫做《鬼狐传》,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自己的书房聊斋里,耗时20多年才写成的一本短篇小说集,这里的“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其实《聊斋志异》被清朝列为禁书,不是因为恐怖,却是因为情色和开创了重口味的先河。
书里有一篇故事叫做《犬奸》,讲述的是商人贾某的老婆因为常年独守空房,便勾引了家里养的一条白狗。一天贾某回家和媳妇行房事,白狗怒之,把贾某咬死了。今天的我们看到都要感叹重口味的事,在300年前蒲松龄的笔下,就已经有了如此惟妙的描写,可见蒲松龄的思想就是这么的前卫了。
虽然聊斋里,有些故事尺度过大,但是当代文人郭沫若却给了聊斋极高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可以说写鬼故事最好的书,非聊斋莫属。因为这些鬼都是富有人情味的女鬼。在聊斋近500篇的故事中,就出现了250位女鬼的形象。聂小倩、小谢,这些聊斋里的人形鬼,为什么全是女鬼呢?这就要从蒲松龄自己说起了,蒲松龄曾先后四次参与科举考试,但是无一例外全都落榜了。贫穷和落魄可能束缚住了他一辈子,他希望有一个可以懂他的红颜作伴。但是生活的不如意,使他把理想红颜的形象寄托到了作品中。那些温柔貌美还富有人情味的女鬼,就成了他的寄托。
在过去,古人的命运是由父母和相公决定的,因为她们的社会地位比男人低,所以把女性写进小说中,更能感动人,才能打动人的心,也只有这样蒲松龄的小说才能畅销。
聊斋里,无论是情色描写还是淫乱的社会关系,都是理学压制之下的百姓正常生活。所以《聊斋志异》不仅仅是一部恐怖小说,更是一部真实的明代历史。
《聊斋志异》为什么被禁呢?
被禁的原因是: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而被当时的统治者所不容,成为禁书。
郭靖的真实历史身份
喜欢金庸武侠的人想必没有不知“射雕三部曲”的。武侠剧不同于历史,那么金庸老先生的笔下英雄人物有没有原型尼,很多人都知道《倚天屠龙记》中很多人物都是有原型的,最熟悉的明教朱元璋便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那么问题来了,《射雕英雄传》中的英雄郭靖究竟有没有原型,他是不是真的?
经过查阅历史资料,南宋真的有郭靖其人,与剧中相似的是,也是个家喻户晓的大英雄。根据史料记载,郭靖原本是四川嘉陵某处富甲一方的商人看家护院的保卫队队长。在金兵打过来时,爱国的郭靖宁死不愿降金,于是组织附近的劳动力组成武装人员,带领老人小孩一起往南方迁徙,他们所求不多,在面对大金军队的围追阻截下,郭靖异常悲愤,昂头挺胸义正言辞的对他弟弟郭端说:“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大宋子民,如今大金前来入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你我兄弟不能以死报国,反而苟且偷生,我宁愿死在这里,也要做大宋的子民”只想着生是大宋人,死也得是大宋鬼!说完便带着家人投江自尽。
这是历史上郭靖的真是情况,和金庸笔下的郭靖是有一些出入,金庸老先生笔下《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尽忠职守,守护襄阳城,这个守卫襄阳城的人正是当年襄阳城守将吕文焕。1267年冬,蒙古大汗率领铮铮铁骑南下攻打当时的南宋,由于襄阳城是南宋的咽喉之地,于是蒙古铁骑决定围城,并且切断襄阳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因此,襄阳城孤立无援,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岛,此时守城将领正是这个吕文焕,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便在这座没有任何外界救助的情况下坚持了6年,与蒙古抗争了六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很多人在此时都劝说吕文焕投降,可是吕文焕却说:“谁再提投降之事,斩立决”。这是多么的坚决啊!这需要多么坚韧的信念才能做到。真的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在条件如此艰苦的襄阳坚持下去的,此时粮草十分匮乏,又是寒冷的冬季,很多士兵甚至不得不脱下那用亚麻编制而成的衣服,用来生火取暖。
在这艰苦的六年守城期间,蒙古大汗曾多次劝说吕文焕投降,可是他坚贞不屈,坚决不投降。一直到最后,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弹尽粮绝,士兵已经无法继续战斗了,怎么办,为了防止蒙古骑兵破城之后屠城,造成百姓生灵涂炭,死伤无数,吕文焕选择投降,他提出一个条件:决不能屠杀我襄阳城池一兵一卒。这最终吕文焕才开门投降。
虽然说吕文焕最终是投降给蒙古骑兵,但是他坚守六年的功绩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掉的,正是这六年给了南宋一个喘息的机会,一个滋养生息的机会。金庸老先生也是用心良苦,将历史上郭靖本人的爱国之情与吕文焕的民族气节相结合,最终才糅合出《射雕英雄传》中那个威风八面,身怀蔑视天下武功降龙十八掌的郭靖郭大侠,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是寄托了我们最美好最忠诚的愿望。
包惜弱对完颜洪烈的爱
小的时候看射雕,一直以为,包惜弱爱的是杨铁心,因为两人分开18年来,虽然包惜弱身在亡夫,但是一直住在简易的模仿牛家村的房子里,所有的摆设,物件,都是派人千里迢迢从牛家村运来的。18年后遇到杨铁心,包惜弱义无反顾的跟着他走了,最后自刎而死,心满意足。那时候,觉得两人之间的感情真深呀,时间都阻隔不了。
可是,长大后,才慢慢发现,包惜弱其实最爱的是完颜洪烈,而不是杨铁心。她对杨铁心是一种道义和恩情。她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他,看到他的时候,她心头一荡,等到第二天,完颜洪烈不见了,包惜弱望着那条痕迹都出了神。如果没有爱,怎么会有这样的神态?
后来,完颜洪烈策划了一切,把包惜弱强行留在了自己身边。其实,哪里有强行?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另一个人是如何也勉强不了的。他俊朗隽永,谈吐不凡,已经深深的吸引了包惜弱。他说机缘巧合,她脸色一红,他说假扮夫妻,她脸色又是一红,他夸赞她的美,对她日常生活照顾有加。这些,都是包惜弱和杨铁心在一起享受不到的。
那时候,包惜弱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完颜洪烈。
所以,即便知道他是大金国王爷,大宋和大金势不两立,即便对金人恨之入骨,包惜弱还是选择了和他一起北上,去了金国王府。包惜弱心里爱的是完颜洪烈,只是自己不肯承认这份感情,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他是大金国的王子。18年来,完颜洪烈对她一往情深,没有对任何人动过心,让包惜弱做王妃,对待杨康视若亲生。
这一切,想必包惜弱内心一清二楚。杨铁心是粗人,满足不了包惜弱的精神世界。包惜弱内心爱的是完颜洪烈,对杨铁心只是亲情和道义上的捆绑。
穆念慈与杨康的爱情
金庸笔下痴情的女子很多,但是像穆念慈这样温柔又不失刚强,深明大义又深情款款,只有穆念慈一人而已。小编最看好的也就是他和杨康的爱情。
杨康和穆念慈虽然相爱,但是终究难以走到一起,最大的问题还是人生错位,穆念慈从小跟着杨铁心在江湖上飘荡,没有着落,始终缺乏安全感,她只想杨康和他回到牛家村,过着平淡的生活。杨康不一样,从小长于大金六王爷的王府,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完颜洪烈对他性格也影响很大,除了爱情他的生命里还有荣华富贵,还希望做番大事。同时他虽然是宋人,但是十八年生活在金国,早已把自己当做金国人,所作所为几乎都是从金国利益考虑。
所以杨康和穆念慈终究难以走到一起,射雕中,每一次穆念慈和杨康相聚的时候都很短暂,这一方面是由于杨康命运剧烈变动带来两人聚少离多,另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每次两人情到浓处,杨康得意之下总是要暴露自己真实想法,贪恋荣华富贵,视金国为自己的母邦。穆念慈是金书中少有的重情重义,深明大义的女子,她根本忍受不了杨康这些行径,无法改变杨康之下只能选择远走。
对于杨康而言,穆念慈很重要,他也爱着穆念慈,牛家村小酒店中,他看着欧阳克调戏穆念慈,激怒之下不动声色的杀了欧阳克,他知道欧阳克的武功还有分量,一个闪失,非但穆念慈救不出来,自己也岌岌可危,但他还是冒险做了,足见他对穆念慈感情的确是真实的。杨康有时候手段卑鄙,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手段用在穆念慈身上,铁掌峰上,裘千丈提供给杨康迷药,要他趁机搞定穆念慈,杨康却当面把迷药拿给穆念慈看,他的确喜欢和穆念慈温存时刻,很想得到穆念慈,但是却不下作。穆念慈对于杨康早已不是那个江湖卖艺可以随便调戏的女子,而是要经过她同意能才能接近的对象。
但是就像上面说的,杨康放不下的还有自己的小王爷身份,沉迷于荣华富贵。他可以为穆念慈冒险,做她喜欢的事,却不能为了她舍弃一切。这样的认知选择和穆念慈相差实在太大了,注定不会有个结局,即使杨康没有死还活着,他也不能和穆念慈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两人的爱恋最终也只能以悲剧收场。
杨康死后,穆念慈只去看过他一次,太湖长兴(神雕中杨过说过他和母亲穆念慈长居于此)和嘉兴铁枪庙并不远,或许是十年间穆念慈却始终不能接受杨康死的这个消息,也不愿相信这个事实。穆念慈从小习武,身子应该很健康,但是不到三十就染病离世,最有可能原因在于十一年间,她一直对杨康念念不忘,思虑成疾最终染病离世。
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那年的比武招亲,穆念慈安安静静的度过一生该有多好。或者杨康从小就长在杨铁心身边,聪明机灵,同时正直又善良,穆念慈杨康两人相遇相爱然后携手到老该有多好。只可惜永远不会有这种如果了。
有些爱情来到最后只剩下悲哀。穆念慈,估计也不会后悔的......
《射雕英雄传》的历史背景
《射雕英雄传》主要发生在宋朝。
宋(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由赵氏建立的朝代。960年在开封建国,1127年政权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1279年被元灭亡。习惯上称1127年前的宋代为北宋。1127年后的宋代为南宋。
蒙古南侵始于宋端平二年(窝阔台汗七年),即公元1235年。(事实上1234年宋理宗欲趁蒙古灭金大军北归,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却被蒙古所败)1235年蒙军便对南宋兴师问罪。蒙古军分路进攻四川与襄汉,被击退。三年,蒙古军再攻四川,绝大部分州县失陷。
蒙古军又占领襄阳。淳佑二年(1242),余玠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屡次击退蒙古军的侵扰,但未能恢复全蜀。宝佑六年(1258),蒙哥汗大举侵宋,兵临合州钓鱼山城下,开庆元年(1259),宋将王坚率军民死守钓鱼城重创蒙古军,蒙哥战死于军中(该年8月,蒙古军中痢疫盛行,蒙哥亦染此病,被迫回师,10余天后死于合州钓鱼山下)。贾似道私自暗中求和,愿意向蒙古称臣纳贡,双方划长江为界。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的忽必烈已知蒙哥汗死讯,急欲北返,争夺皇位,遂答应贾似道的议和条件而撤兵。
《射雕英雄传》中后期的战争主要是描述宋元战争史上的襄樊之战。宋咸淳四年(1268),忽必烈命刘整、阿术等率军围困襄阳和樊城(今湖北襄樊)。次年,又派丞相史天泽前往规划。蒙古军在襄、樊四周修城筑围,封锁汉水,控扼水陆要冲;造战船,练水军;并屡败南宋援军。咸淳六年,李庭芝任京湖制置大使,督师援襄,屡战不利。
襄、樊长期被围断援,供饷困难。而宋度宗和权相贾似道却无心援救。咸淳八年,李庭芝移驻郢州(今湖北钟祥),于襄阳西北清泥河修寨造船,募民兵,以张顺、张贵为都统制。五月,张顺、张贵率舟师顺流而下,冲破元军拦截,抵达襄阳。激战中,张顺牺牲。张贵入襄后,派人潜回郢州,郢将与之约定派军驻龙尾洲接应。至期,张贵率军突围,但龙尾洲已为元军所据。宋军仓卒接战,大败。张贵重伤被俘,至死不屈。咸淳九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元军又攻襄阳。二月,宋将吕文焕以襄阳降元。
1278年张世杰和陆秀夫拥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退至南海中崖山(今广东新会市南海中)。祥兴二年,元水军向崖山发起猛攻,陆秀夫抱幼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
汉宣帝名气不大的五个原因
在两汉,庙号可谓是反映一位帝王表现的晴雨表,根据祖有功宗有德的庙号追加标准,西汉经过确认的只有四位帝王能拥有庙号,这四人分别是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汉文帝刘恒、世宗汉武帝刘彻、中宗汉宣帝刘洵,不过不同于前三位帝王,汉宣帝刘洵贡献虽然不小,但他的知名度却是很低。
说起汉宣帝刘洵他的文治武功不可谓不辉煌,在其任内他对内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爱惜民力,重视吏治,结果在汉宣帝朝出现“所居民富,所去见恩”以及所谓的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的局面;对外联合乌孙大破匈奴,使匈奴单于臣服,设置西域都护府,将西域诸国尽归汉朝节制,从此天山南北尽属华夏疆域,奠定华夏版图。
另外汉宣帝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孝宣之治,《汉书》更是评价汉宣帝时期是西汉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可创造这么大贡献的汉宣帝却名不显于后世,这是为何呢?
珠玉在前
窃以为原因有五个方面,其一有珠玉在前,汉武帝创造了许多第一,比如面对世敌匈奴,汉武帝时期的三次决定性战役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打出了汉朝的威名,虽然在汉宣帝时期匈奴单于表示臣服,但对于打响第一枪的人更容易被记住,至于汉宣帝时期囊括西域也是在汉武帝时期开拓的基础上才实现的。
虎父犬子
汉宣帝选择继承人不当,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曾说:“汉室盛衰,当以宣、元为界。”也就是说西汉衰败主要原因在于汉宣帝选人不当,其实这一点汉宣帝有自知之明,他曾说过乱我家者,太子也。
另外继承人除了太子刘奭外,汉宣帝内心的最佳继承人选是淮阳宪王刘钦,因为淮阳宪王刘钦深受他的宠爱且最重要的是刘钦的治国理念与汉宣帝相同,史书对刘钦的评价是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帝甚爱之……辅曰:“真我子也!”
不过喜爱归喜爱,汉宣帝出于对亡妻的愧疚,明知刘奭不是合格的继承人,最终还是选择了他,结果如他所料,强大的汉朝开始走向衰败。继承人的选择失败影响了汉宣帝的名气。
文官忽略
武将的最高荣耀我们都知道是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而文臣则幻想着自己能成为伊尹和霍光那样的人,也就是说霍光是文臣的标杆,汉宣帝只能成为反派,奈何汉宣帝自身又没有太大的黑点,文官们只能选择性的将汉宣帝忽略。
儒家封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两千年儒家成为帝王治国的任用准则,可汉宣帝对儒家并不友好,他反对专用儒术,甚至说出了: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这样的话。得罪儒家,儒家自然要淡化他的功绩。
影视遗忘
研究历史毕竟是件枯燥的事,所以对一般人来说,获取历史知识大部分是通过文娱影视作品,但纵观这些年的影视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汉宣帝的影视作品除了戏说《乌龙闯情关》外,很难再找到一部被大众熟知的影视作品。
虽然汉宣帝不如汉武帝那般明显于后世被人熟知,但若是喜欢历史,了解历史的,一旦接触汉宣帝,就会被他一生表现所折服。
汉宣帝刘询知名度低的原因
汉宣帝,原名刘病已,后改名刘询,他的一生非常传奇,他爷爷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自杀,这一脉活下来的只有刘病已,从此流落民间。
据《剑桥中国史》,这一脉被称为以卫子夫、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卫氏家族,刘病已的前任昌邑王刘贺是以李夫人、李广利为代表的李氏家族,两个家族明争暗斗了很多年后,以刘贺被废、刘病已被立标志着卫家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汉宣帝刘询知名度低的原因
西汉的皇帝,广为人知的除了汉高祖刘邦、文景之治外,最知名的恐怕就是汉武帝刘彻了,他开疆拓土,一举奠定了中国版图的雏形,但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代并非武帝时代,而是宣帝时代,宣帝,即刘病已,西汉史上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
在汉朝,只有那些对国家有大贡献的皇帝才配想有庙号,西汉只有四位皇帝享有庙号,他们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刘病已),刘询的庙号为中宗,意为中兴之主。
为什么说西汉国力鼎盛不在武帝而在宣帝呢?那是因为武帝穷兵黩武,把从文帝以来无为而治积累的财富不说是踢干荡净,那也差不多了,武帝末年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下《轮台诏》要求休养生息。
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轮台诏》
当武帝之时,跟匈奴、大宛等国打仗,那都是真刀真枪,以强大的国力做后盾,没有任何虚的,虽然逞强一时,但内耗极大,到最后已经是外强中干了。且四夷不服,不是这个反就是那个反,宣帝时期则不同,宣帝更讲究策略。
汉宣帝刘询知名度低的原因
以常惠经营西域为例,他很懂得如何利用西域诸国的兵力,而不是每次都从国内调兵。有次跟匈奴打仗,常惠本身就一光杆司令,却用汉朝的节杖调动了乌孙五万兵力大败匈奴。另一次攻打龟兹时,也是联合周边国家兵力,吓得龟兹不战而降。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
通过外交手段调动他国兵力,这算是宣帝时期的明智之举了,不过这也应该算是沾了武帝的光,把西域诸国打怕了,他们才认可你。
宣帝有武治的同时,还有文治。武帝喜欢用酷吏,宣帝爱用循吏。所谓循吏,即老百姓口中的好官。宣帝年幼时曾流落民间十余载,深知民间疾苦,知道老百姓过得不容易,所以非常注意改善民生,更难能可贵的是宣帝重情重义,曾顶住权臣霍光的压力,立贫贱时的妻子许平君为皇后,与此故事相关的成语有故剑情深、南园遗爱。
像汉宣帝刘询这样又有文治武功、还有情有义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真不多见,但为啥他的知名度这么低呢?以汉武帝刘彻为题材的电视剧看过《汉武大帝》、《大汉天子》等,以刘询为题材的电视剧只看过《乌龙闯情关》……
历史大家吕思勉先生在他的《秦汉史》中对刘询有过这样一个评价,也许能解释为啥刘询的知名度不如汉武帝。
汉宣帝刘询知名度低的原因
帝虽有阅历,而无学问。故能理当时之务,而不能创远大之规。——吕思勉《秦汉史》
事有两面,正如太极有阴阳。流落民间对刘询来讲,增长了他的阅历,使他避免了在宫中养尊处优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也许这就是他能够使汉朝得以中兴的重要原因。
但另一方面,长期在民间游荡,受教育的机会少了,学问水平自然就低了。所以宣帝虽光大了的武帝的事业,但并没有开辟出新的天地,也许这就是他知名度略低的原因了吧。
霍去病的轶事典故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轶事典故
无以家为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邸,霍去病却断然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父子相认
霍去病是阳侯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但霍去病直到长大后才知道了父亲的事。霍仲儒当差期满,回到平阳县,与在长安平阳公主府的卫少儿失去联系,因此霍去病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直到他任骠骑将军率兵出征,顺道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霍去病便命下属将霍仲孺请到休息的旅舍,跪拜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大人:汉唐时指父亲)之子。”霍仲孺愧不敢应,匍匐叩头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霍仲孺置办田宅奴婢,并在领军归来后将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贵不省士
司马迁认为,霍去病少年时期就担任皇帝近臣,因而不懂得爱惜士兵。霍去病出征,汉武帝专门令宫中服务部门为他准备饮食,竟然有几十辆车之多。霍去病还军入塞时,这些粮车上扔掉了没吃完的精米和肉,而士兵有饥色。在塞外时,战士缺乏粮食,霍去病却在军营中蹴鞠[16]。
漠北大战时,李敢曾随霍去病出战匈奴,得到霍去病的重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李敢因其父李广之死,怨恨大将军卫青,打伤大将军卫青。卫青隐藏了这件事。但没过多久,霍去病因为是卫青亲外甥,在甘泉宫的射猎中射杀了李敢。
死亡原因
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这是历代史书中对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记载。两千年前的医疗水平有限,数次领兵出征的劳累,长时间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足以对霍去病的身体造成不可治愈的伤病,霍去病自元狩四年(前119)出击匈奴以后的第三年,即元狩六年(前117)就去世了。
历史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46]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霍去病。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霍去病亦位列其中。
史籍记载:《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
漠南之战的过程
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至六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汉武帝三次派出十万大军,反击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右贤王部和伊稚斜的作战。此战拉开了汉朝大破胡虏的序幕。
战役过程
西汉收复河南地的第二年,匈奴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发兵攻破军臣单于太子于单。于单兵败降汉,汉武帝封其为涉安侯,不久死于汉。
伊稚斜单于即位后,对西汉边郡进行了更加频繁的袭扰。
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夏,匈奴万骑侵入代郡,杀太守恭友,掠略千余人而去。
其秋,匈奴又入雁门,杀掠千余人。
第二年,匈奴兵分3路,每路3万骑,入代郡、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东北)、上郡,杀掠数千人。
匈奴右贤王对西汉收复河南地,筑朔方城,更是怨恨之极,数次进袭朔方,杀掠吏民甚众,企图夺回河南地。
为了确保朔方,给予匈奴进一步的打击,汉武帝决定实施第二步战略计划,发兵十余万,进攻盘踞漠南的匈奴右贤王。汉军兵分两路,以西路军为主攻方向,由卫青直接统领3万骑兵,出高阙北进,并指挥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等统兵数万,出朔方,直接进攻右贤王的王庭。东路军由大行李息、将军张次公率领,统数万骑兵,出右北平,进击匈奴左贤王,牵制其兵力,策应卫青军的进攻。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卫青率大军出塞,乘夜悄悄包围了右贤王的王庭(约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省)。右贤王自以为王庭距汉境遥远,汉军不可能奔袭至此,因此未做任何防备,当夜右贤王还喝醉了酒。卫青乘机指挥汉军发起突然进攻,匈奴立刻乱作一团,右贤王从梦中醒来,大惊失色,无法组织抵抗,急忙携爱妾,领数百精骑突围逃走。卫青急令轻骑校尉郭成等率军向北追击。郭成等追赶了数百里,见无法赶上,才返回。此战,汉军俘获右贤王部众男女15000人,裨王(匈奴小王)十余人,牲畜数十万头,大获全胜。李息、张次公统率的东路军也取得了胜利。
当汉军凯旋回至边塞时,汉武帝派出的使者手捧大将军印信赶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八千七百户,所有将领统归卫青指挥。其余各将也都被大加封赏。为了嘉奖卫青,汉武帝甚至封卫青3个尚在襁褓的儿子为侯,分别封为宜春侯(卫伉)、明安侯(卫不疑)、发干侯(卫登)。卫青推辞,汉武帝坚决不准。
匈奴右贤王失败后,伊稚斜单于极不甘心,同年秋天,他派出1万余骑兵袭入代郡,杀代郡都尉朱英,劫掠千余人而去。
为了寻歼匈奴,巩固边防,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汉武帝令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兵,公孙敖做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做右将军,李广做后将军,李沮做强弩将军,率领十万骑兵,斩杀敌人几千人而回。一个多月后,他们又全都从定襄出兵攻打匈奴,杀敌一万多人。
卫青的外甥、骠骑校尉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初次参加对匈奴作战,时年仅17岁。他率800骑兵,追击数百里,斩获匈奴2000余人,杀伊稚斜单于大行父(与单于祖父同辈)藉若侯产,俘单于叔父罗姑及匈奴相国、当户等高官,全身而返。汉武帝以其功冠全军,封为冠军侯,赐食邑二千五百户。
这次战役,卫青将赵信和苏建两支军队合为一部,与大军分开行进,结果他们单独遇上伊稚斜单于军,3000余汉骑与数万匈奴骑兵搏杀,激战日余,汉军不支,几乎全军覆没。赵信原本是匈奴降将,降汉后受封翕侯,他见匈奴军势众,发生动摇,领800残军投降匈奴。苏建单骑突围逃回。卫青不愿擅杀大将,遣人将苏建送押长安。汉武帝赦免苏建,将其贬为庶人。
赵信降匈奴后,向伊稚斜单于献策,将匈奴人畜军队向北迁移,诱使汉军深入,乘其远来极疲时,再给予打击。伊稚斜单于见汉军日强,便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撤离漠南地区,向漠北远移,同时派军继续袭扰汉边。
第二年,左贤王率万骑又入上谷,杀数百人。
在两出定襄的战役中,汉军改变了以前临战临时编组军队的作法,建立了中、左、右、前、后诸军,由大将军卫青统一指挥,并直接掌握强弩军,从而提高了诸军协同作战的能力。这是汉武帝对匈奴用兵以来,军队编组最为严密的一次。但在实战中,由于通信联络不畅,未能协调好右侧防卫军,导致其单独遇上匈奴单于军,3000余骑全军覆没。汉军两出定襄,虽共歼敌19000骑,但并未达到袭歼伊稚斜单于本部的预期目的。汉武帝以这次军功不多,赏主帅卫青千金,未再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