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设立东厂的两个原因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王朝,宦官当政,特务机构林立为历代所罕见。我们知道朱元璋时期只有一个锦衣卫这样的特务组织,并且在他晚年还给废除了。

  可是到了他儿子朱棣当皇帝的时候,不但恢复了锦衣卫而且还变本加厉设立了东厂。这是为什么呢?这两点原因很重要。

  一、巩固皇位。大家都清楚朱棣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所以在他继位初期地位并不是很稳固。最有名的就是方孝孺案和铁弦案,朱棣出手狠辣很有他老爹的风采。朱棣自己也知道他的皇位不是很合法,所以他就想监视群臣的一举一动。

  更重要的是他那个不知所踪的侄子,当朱棣进入南京时人家早就烧了宫殿不知所踪了。这对于朱棣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但是这种事又不能大张旗鼓的去干。所以朱棣就仿照老爸的做法恢复了锦衣卫,并且还设立了东厂。让他们不但监视百官,顺便也悄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看过《郑和下西洋》的人都知道,在最后时刻郑和的船队中竟然有好多锦衣卫。足以可见,朱棣对谁都不是很信任。要知道郑和可是为他立过汗马功劳的人,但是他身边竟然还有这么多人在监视他。

  可以想象当时郑和的心中有多崩溃,但这就是帝王心术谁也没办法。做老板的就害怕手下的员工有二心,所以派人监视也是正常的。

  二、牵制锦衣卫。我们都知道锦衣卫的首领历来都是由皇帝挑选的精干人员担任的,而且有很大的权力。但他们毕竟不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所以皇帝对他们也不是百分百的信任。为了牵制锦衣卫,朱棣设立了东厂,由宫中的太监担任头领直接对皇帝负责。

  自古以来太监都是无根之人,离了皇帝他们几乎不行。这一点朱棣看得很透,并且太监几乎是整天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活动,相比那些妻妾成群的太监他们更容易控制。所以朱棣才会让太监管理东厂,在后来东厂的权力比锦衣卫还要大,其根源就在这里。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7 

朱棣找到了朱允炆的猜测

  永乐十四年,朱棣召回胡濙,并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郎,从小小的给事中一下子提拔为礼部的第二把手,胡濙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但只有朱棣和胡濙本人才知道,这一切不过是对胡濙从事的秘密工作的报答。

  十年前,胡濙接受了秘密的使命,独自出行两湖江浙,探访大小寺庙,只为了寻找朱允炆的行踪,十年之间费尽心力,却毫无收获。历时十年,胡濙没有能够找到朱允炆,他只得回到朝廷做他的官。

  三年后的一次任命打破了胡濙的幻想。永乐十七年,朱棣再次命令胡濙出巡江浙一带,这次任命看似普普通通,实际上是另一次寻找的开始,有理由相信,这次朱棣是获得了准确的情报,朱允炆就在这一带!

  然而胡濙这一去又是几年毫无音信,这下子连朱棣也几乎丧失了信心。就在看上去朱允炆即将被划入永远失踪人口时,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这个悬疑长达二十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

  永乐二十一年的一个深夜,远征途中的朱棣正在他的行在内睡觉,忽然内侍前来通报,说有人前来进见,这个人正是胡濙。

  朱棣的心中充满了兴奋、期待、和恐惧,他十分清楚,如果没有他的命令,胡濙是绝不可能私自回来的。而此刻胡濙不经请示,深夜到访必然只有一个原因——他找到了那个人。胡濙见到了朱棣,告诉了他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

  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这个悬疑二十年的谜团的谜底到底是什么?首先,从上面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胡濙的使命确实是寻找建文帝,而朱棣在深夜被吵醒还如此兴奋,其原因我们也已经分析过了,除非已经完成使命,胡濙是绝对没有胆子敢擅离职守的。

  胡濙深夜到访,会对朱棣说些什么呢?“漏下四鼓乃出”!如果说一个人已经死掉,就算是验尸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讲这么长时间,胡濙为人沉稳寡言,身负绝密使命,绝对不是一个喜欢说废话的人,他告诉朱棣的应该不是这些。

  由此推断,胡濙可能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些什么?怎么能够了解到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什么话呢?因为建文帝对胡濙说过的话,必然就是胡濙和朱棣的谈话内容!

  肩负重要使命,且必须完成,当他找到建文帝并与之交谈后,一定会把所有的谈话内容告诉朱棣,因为这正是他任务中的最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在那个神秘夜晚胡濙告诉朱棣的,正是建文帝告诉胡濙的。

  有理由相信,朱允炆给了胡濙一个答案,而胡濙告诉朱棣的也正是这个答案。解开秘密的钥匙仍然在史料中——“至是疑始释”。解脱了,彻底解脱了,二十年的疑问、忧虑、期待、愧疚、恐惧,在那个夜晚之后,全部烟消云散。

  需要说明的是,同时可以推定胡濙与朱棣谈话之时,建文帝应该还活着。建文帝究竟说了些什么呢?“二十年过去了,我也不想再争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个人继续活下去。”这可能就是建文帝所说的话。

  因为只有这样的答案才能平息这场二十多年的纷争,才能彻底解脱这两个人的恐惧。坐在皇位上的那个,解脱的是精神,藏身民间的那个,解脱的是肉体。这场叔侄之争终于划上了句号。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7 

朱棣和姚广孝的故事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悲痛欲绝,他下令各地推荐高僧上来,让他们跟随各藩王前往藩邸,为他们的母后诵经祈福。

  不偏不倚,姚广孝被安排给了朱棣,见面后二人很是谈得拢,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最终朱棣出面向朱元璋要来了姚广孝,于是,这个47岁的苏州和尚跟着20岁出头的燕王来到了北平。从此这两个人的命运便被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朱棣和姚广孝的故事

  原本是偶然的相遇,但由于后来朱棣得到姚广孝的指点而起兵造反成功了,它就被戏剧化了,有笔记说,是姚广孝主动找朱棣讲:“殿下要是能用老衲的话,就送一顶白帽给大王戴”,白+王,正好是个“皇”字,因此,朱棣才向朱元璋讨要了姚广孝,并带到了北平。

  但无论朱棣与姚广孝之间的相遇如何传奇,事实是,算计了一生的朱元璋绝对想不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举措却给了心怀异志的朱棣增添了一个帮手,也给自己的继承人朱允炆埋下了一颗炸弹。

  作为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姚广孝对朱棣夺取帝位可谓有着决定性影响。可是,此二人原本不同道:一个善武,一个能文;一个是地位非同一般的皇子藩王,一个是被社会边缘化了的出家人,本该吃斋念佛,劝人为善。这两个看似极度悬殊的人却能走到一起,最后成为了“知己”(姚广孝语),这究竟是为何呢?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朱棣生活的并不算幸福,很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尤其是得不到父爱,“尝不得于君亲,然不知何以为计”。特别是看到朱标被风风光光地封为太子后,而自己只有磕头的份,朱棣敏感自卑的心理受难免受到刺激。

  到了洪武十年,在朱元璋“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后,已经18岁的朱棣内心更是感到不平衡,同是老爸的儿子,为何自己要远赴两眼一抹黑的北疆?这些更加重了朱棣的心理创伤。

  朱棣和姚广孝的故事

  而姚广孝的境遇比起朱棣来就更惨了,从小家里一贫如洗,父母双双过世,姐姐无奈“早嫁”,自身求生无望,只得出家当了和尚,这一系列的不幸与伤痛绝非是个平常少年所能忍受的,但姚广孝都挺了过来。

  谁知进入青壮年时代后,眼前又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幕惨剧:好友高启因为给苏州知府魏观新修的府治作了上梁文,皇帝朱元璋认为其稳重有所影射,最终将高启“腰斩于市”;杨基“被谗夺官,谪输作,竟卒于工所”;张羽,“坐事窜岭南……投龙江以死”;徐贲“坐犒劳不时,下狱瘐死”;王行因被蓝玉案牵连,“父子亦坐死”。

  姚广孝青少年时代的好友除了一个叫王宾的外,其他人几乎都被朱元璋杀光了,更有曾经提携过姚广孝的师长们居然也没有善终,苏伯衡“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下吏死。”宋濂“(洪武)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宋)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道卒”。

  一个从小心理就遭受巨大创伤且十分不得皇帝老爸朱元璋喜欢、常常面临着被“废弃”的郁闷藩王,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会认同现有的帝国政治,更何况从洪武十三年(21岁)之国燕邸起到洪武二十二年三十而立为止,正值多变、叛逆的青年时代,朱棣巧遇了另一个对现有社会不满的潜在“社会不安定分子”,自然会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朱棣和姚广孝的故事

  而从姚广孝的角度来讲,他是一个从小就屡遭不幸、进而对新帝国严酷政治怀有极大的质疑且始终有着强烈的积极有为之入世欲望而不得已出家的“假和尚”,“同为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个都怀着对现实极大不满的心灵相通者很偶然地走到了一起,必然都要走上反叛之路。

  只不过当时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还轮不到他们,南京明皇宫君主宝座上端坐着的是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皇帝朱元璋,大明军事局势最为紧张的北部边境正由傅友德、蓝玉等一批开国名将看护着。

  虽然不久以后蓝玉与傅友德等先后被朱元璋送上了西天,但大明北部边疆的军事防务转眼间又被移交到了二皇兄秦王朱樉和三皇兄晋王朱棡等人的手中,强大的皇父朱元璋是不可摧垮的,任何愚蠢的轻举妄动都会将自己置身于死地,所以尽管“假和尚”姚广孝经常“出入(燕)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但燕王朱棣始终没有下足决心,迈开关键性的一步。

  为此姚广孝不断地予以“启蒙”与“开导”。有一年冬天,朱棣在燕王府大摆宴席,招待各方人士。宴会上,觥筹交错,人声鼎沸,大家正喝在兴头上,燕王府主人朱棣“诗兴大发”,出了一个对子,上联为“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他话音刚落,姚广孝马上对出了下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是主”。

  朱棣和姚广孝的故事

  从以上的对对子来看,意思太直白了,尤其是姚广孝的下联,让人一看就能明白他们要干什么。虽然这事可能是后来文人附会出来的。但不可否认,朱棣在跨越自己“谋反”的心理障碍、逐渐产生非分念头的过程中,姚广孝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明代文人郎瑛曾说:“是知成祖之有天下,始于姚(广孝)”,指的正是洪武十五年起姚广孝担当起燕王府秘密高参,给朱棣谋反进行鼓劲、添火。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6 

朱棣怎么打败耿炳文

  建文初年,朱棣在北方起兵靖难,建文帝闻讯后,派出65岁的老将耿炳文“帅师伐燕”,“兵号三十万”,向朱棣的大本营北平开进。

  耿炳文是明朝的开国武将,在朱元璋时代就屡立军功,曾打下安徽广德和江浙之门户长兴。大明建国后,他又率军北清沙漠,南平云南,都不负众望,凯旋而归,可谓战斗经验丰富,被封长兴侯。

  朱棣怎么打败耿炳文

  他也是朱元璋屡杀功臣后所剩为数不多的武将。当然,作为军中的老资格,建文帝选他北伐在情理之中,但是,毕竟他的年纪不小了,还能不能继续往日的神勇确实不好说。

  耿炳文于建文元年七月底从南京出发,八月二十号到达河北真定。此时,朱棣的燕军驻扎在白沟河。

  面对耿炳文大军的北上,朱棣当然是不敢怠慢的,他在一番思虑后,很自信地说:“耿炳文在真定,必不虞我至,不为设备。我由间道,出其不意,破之必矣。”朱棣想从偏僻的小路偷袭耿炳文。

  但有些将士认为,以耿炳文30万的兵力,敌众我寡,恐有不测,而朱棣手下大将张玉则说:“今当径趋真定,彼虽众,然新集未齐,我军乘胜一鼓可破之。”朱棣觉得有道理,便说:“(张)玉言合吾意,吾倚玉一人足办。”主意已定,朱棣决定直取真定。

  就在此时,恰逢耿炳文手下一将士前来投靠朱棣。此人名叫张保,表示愿意为朱棣效力,朱棣便趁机向他打探耿炳文军中的虚实。张保告诉朱棣,耿炳文的军队虽号称30万,但实际到真定的只有13万,另外一半驻扎在滹沱河南,一半驻扎在滹沱河北。

  朱棣怎么打败耿炳文

  朱棣闻此便想出一计。他厚赏张保,又赠其一匹马,让张保重回耿炳文军中。朱棣交待张保,假说自己战败被俘,趁看守不注意,盗马逃回,且假称燕军马上要发起进攻。众将对朱棣如此计策深感迷惑,遂问:“今由间道,一不令彼知,掩其不备,奈何遣使,使其为备?”

  朱棣则解释道:“不然,如不知彼虚实,故欲掩其不备。今知其众半营河南,半营河北,是以令其知我军且至,则南岸之众,必移于北,并力拒我,我一举可尽败之。兼欲贼知雄县之败,以夺其气。”

  “兵法所谓先声后实,即此是矣。若不令其知,径薄城下,虽能胜其北岸之军,南岸之众趁我战疲,鼓行渡河,是我以劳师当彼逸力,胜负难分。且人委身归我,当推诚任使,用何怀疑。借彼有反侧,去一张保,于我何损!由是事成,亦一人之间耳。”

  原来,朱棣想一鼓作气将耿炳文军全部歼灭,用此计,一是让张保告之耿炳文雄县已失守,夺其士气;二是让耿炳文知道燕王将进攻,便会把河南的军队调往河北,如此一来,可将敌军一举全歼。众将领听之,方才恍然大悟。

  八月二十五日,朱棣率军直奔真定。在距离真定要20里处,燕王部下抓获了一个耿炳文军中打柴的士兵,得知朝廷军主力部署在真定西北,东南无防备。朱棣遂带三骑兵来到东门下,后冲入朝廷军的运粮车队中,捉住两个兵卒打探敌情。从两人口中得知,耿炳文果然将河南岸的官兵调到了河北岸,从西门扎营直抵西山。

  朱棣怎么打败耿炳文

  此时,朱棣便带着骑兵数十人,绕出城西,冲垮了朝廷军的两个营地。恰在此时,耿炳文出来送朝中使臣,发觉朱棣来袭,急忙命令部下拉起吊桥想摔掉燕军,不料吊桥已被燕军砍断,幸亏耿炳文部下拼死抵抗,耿炳文才得以脱身,朝廷军与燕军只相距200米之遥。这时,耿炳文一个部将登城大骂朱棣,朱棣听得真切,一时恼怒,引弓射击,城上部将应声倒地,一时间城中兵士乱作一团。

  耿炳文毕竟是老将,回城后便迅速组织兵力出城迎战。而朱棣的将领张玉、谭渊、朱能、马云等率兵奋力抗击,朱棣此时另带一队人马绕道敌军背后,前后夹击,又横穿敌人阵中,耿炳文败退。

  这时在滹沱河东,耿炳文军中另有数万人列阵而对,朱能率敢死军士30余骑冲入阵中,朝廷军顿时大乱,弃甲投降者3000余人。朝廷军左副将军驸马都尉李坚被燕军骑兵薛禄追杀,不得已大喊:“我李驸马,勿杀我!”李坚乃被活捉。而在此时,朝廷军另一些将士宁忠、顾成和都指挥刘燧也被生擒。

  当薛禄绑着李坚来见朱棣时,朱棣训斥道:“尔本戚畹,何所怨仇?亦从凶悖?今日之罪,安可逃乎?”后将李坚送往北平。一会儿,顾成也被绑着来见,他是此次朝廷军的左军都督,原为朱元璋老臣,屡立战功。

  朱棣见到顾成,不仅上前解开松绑,且拿衣服为他穿好,言之:“此天以尔援我也!”顾成颇为感动,对之:“今日老臣为奸臣逼迫,冒犯大逆,罪无所逃!老臣幸见殿下,如见太祖,倘容老臣不死,当竭犬马之诚以为报。”就这样,朱棣又得一员虎将。

  朱棣怎么打败耿炳文

  安顿好兵马,朱棣看到被俘的朝廷军三五成群窃窃私语,便问诸将:“彼何为者?”答曰:“降者谋欲叛去。”朱棣便对被俘军士说:“凡降吾者任其去留,诚以其有父母妻子之思,尔等欲去,当明以告我,给尔资粮,援送出境。逃则为逻骑所获,必不免尔。我全尔生,尔反求死。”

  这话的意思是,凡是向我投降的人,去留自愿,想念父母妻儿能理解。你们谁要走,就明白告诉我,给你盘缠,送你回去。如果偷偷跑,抓住后绝不饶恕。

  朱棣这话果然打动不少人,许多士兵愿意跟随他,即便回去的人,也都称颂朱棣的恩惠。朱棣这种优待俘虏的做法深得人心。

  此战朱棣战绩可谓辉煌:建文军队被“斩首三万余级,尸填满城壕,溺死滹沱河者无算,获马两万余匹,俘降者数万。”

  耿炳文此战虽败,但仍有实力固守真定,但是不久建文帝却将耿炳文召回,换上了李景隆这个败家子为北伐的主帅,可谓自毁长城。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6 

古代四大才女是哪四个

  第一位才女她的名字叫做蔡文姬,她是三国时期东汉的文学家,也是一位音乐家。蔡文姬满腹才情,对于诗词歌赋非常的擅长,她的代表作有《悲愤诗》等等。或许是天妒英才,虽然她的才华很高,但是命运却十分的坎坷,特别是在人生大事上面,蔡文姬一生中嫁了三次。

  她在十六岁的时候,嫁到了世族卫家,她的丈夫名叫卫仲道,也是一位很出色的大才子,两人算是郎才女貌。可是好景不长,没过一年,卫仲道就生病死了,卫家认为是她克死了丈夫所以容不下她。蔡文姬只好回到了自己的娘家,后来她又被匈奴掠去,被迫嫁给了左贤王。曹操顾念和她父亲蔡邕的交情,就花重金把她赎了回来,然后曹操做主把她许配给了田校尉董祀,从此蔡文姬的命运才算是没那么波折了。

  第二位才女是李清照,她是南宋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流传下来过很多经典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可是生在南宋那样动荡的时代,她的一生也注定是不能安稳的。李清照是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一个女人,她的才华甚至让她的丈夫都常常自愧不如。她的丈夫名叫赵明诚,她和赵明诚彼此情投意合,夫妻感情如胶似漆。可是南宋党派之争愈演愈烈,最后硬生生的把这对恩爱夫妻给拆散了。赵明诚拥有着满腔热血,可是却英年早逝,这对李清照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从她的词作《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可以体会到她凄凉的处境和情感。

  第三位才女是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是唐朝时期的才女,诗人,同时也是一名政治家。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她的爷爷因为得罪了武则天而被抄了家,只剩下她和母亲活了下来,但是也沦为了奴隶。上官婉儿天生聪颖,她母亲对她的教育也十分重视,所以长大后她就成了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是宫里有名的才女。后来武则天听说了她的美名,就召见了她做文章,武则天也被她的才华折服了,就下令免除了她的奴隶身份。后来上官婉儿就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还被人们成为是一代“巾帼宰相”,权势非常的强大。上官婉儿一声都周旋于唐朝的高层之中,后来就死在了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里,虽然没能善终,但是她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场瑰丽的传奇。

  第四位才女就是卓文君,卓文君是一个精通诗文,而且擅长弹琴的才女,不仅这样她还长得天生丽质。不过可惜的是,她在十七岁的花样年华就成了寡妇。后来司马相如用一首《凤求凰》向她告白了,而司马相如的才情也让卓文君折服了,于是从此倾心于他。可是卓文君家里反对他们二人在一起。卓文君带着对自己爱情的坚定,和司马相如私奔了,从此开始卖酒为生,虽然生活艰难,但是两人有情饮水饱,所以生活的也很幸福。后来司马相如做了官,就有了弃妻纳妾的意思,卓文君为此写下了一首《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后来又写了一首《怨郎诗》,司马相如看了以后非常羞愧,想起了曾经两人相濡以沫的生活,从此再也不提纳妾的事了。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6 

朱棣以少胜多击败李景隆

  真定之战(1399年)后,燕王在中秋夜趁南军(朝廷军队)不备,冲出雄县,一举歼灭南军的先头部队。

  继而又在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耿炳文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说耿炳文军败,又命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任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和燕军作战。李景隆本为纨绔子弟,向来不问战事。

  朱棣以少胜多击败李景隆

  九月,李景隆来到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部队,并调各路兵马,共计50万,在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已然胜券在握。

  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让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带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

  此外,朱棣还撤掉了卢沟桥的守兵。朱棣这一计策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赶往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抵北平城下。经过卢沟桥时见无守兵,不禁大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

  朱棣以少胜多击败李景隆

  这时朱高炽于北平城内严密部署,全力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策,数次攻城,都被击退。

  都督瞿能曾带千余精骑,杀进张掖门,但后援不到,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命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延误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以喘息,连夜向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等到第二天,南军再也无法攀城进攻了。

  朱棣解救永平之后,转而进攻李景隆所部,李景隆腹背受敌,被朱棣从北平一路赶到济南,后在济南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才得以保住城池。

  朱棣以少胜多击败李景隆

  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成,恐粮道被断,遂回撤北平。由于李景隆的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讨燕。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6 

朱棣辛苦打下的越南被孙子放弃

  1369年,朱元璋颁布了一道《皇明祖训》,在首章中,他提到了15个不征之国,称这些国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说白了,就是这些国家离中国太远,又是穷乡僻壤,没啥油水,提供不了什么赋税,就算征服了,朝廷还得倒贴钱去维持。这笔生意太不划算,不如干脆就不要千里迢迢地去攻打他们。

  朱棣辛苦打下的越南被孙子放弃

  这15个国家中,就有如今称为越南的安南。

  越南与中国一衣带水,如果大家都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倒也挺好。可后来,越南居然主动来找中国的麻烦。

  那是在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时期,越南改朝换代,姓黎的皇帝赶走了姓陈的皇帝。黎皇帝见明朝发生内乱,趁火打劫,不断骚扰明朝边境。朱棣登基做皇帝后,越南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这让永乐大帝很生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信奉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于是,就于1405年派兵30万攻打越南。

  那时候,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有保障的,虽然是在客场作战,不过在经过一番血战后,终于攻克了越南都城。随后,由于黎皇帝逃跑了,以前的陈皇帝家族被赶尽杀绝,找不到像样的带头大哥,索性就献出版图,投靠明朝。

  朱棣对于送上门的版图,还是很乐意“照单全收”。1407年,越南正式列入明朝版图,明朝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15府、36州、180余县,自此,越南与广西、云南等地一样,成为明朝帝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

  然而,越南民众虽然仰慕中华文化,却不甘成为明朝的一个郡县。在那以后,越南各地不断发生义军,对明朝军队进行小规模袭击。明朝军队虽然强大,但一样被搞得疲于应付、不堪其扰。

  朱棣辛苦打下的越南被孙子放弃

  在这期间,明朝已经换了两个皇帝。朱棣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又去世了,皇位传给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是为明宣宗。

  朱瞻基继位后,面临着一堆的烂事。北方,蒙古势力在蠢蠢欲动,意欲南下;南方,越南又在不断地给帝国惹麻烦。怎么办呢?朱瞻基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放弃越南,将在越南的驻军撤回来,增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1427年,朱瞻基正式将越南驻军撤回来,在越南的行政机关也跟着撤回来了。

  我们现在来看,朱瞻基之所以将祖父朱棣辛辛苦苦打回来的越南放弃,并不是“崽卖爷田不心疼”,而是基于现实考虑。

  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上的考虑。

  越南归属明朝后,明朝在越南有一支驻军,每年至少花费军费300万两银子。而明朝每年从越南收到的税赋,只有区区7万两银子。明显入不敷出。这对于明朝的财政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如果花这一笔钱,能够换来越南的认可,倒也不算冤枉。可越南人根本就不买账。他们对外来的明朝政权毫无好感。他们在史书里写道:“北寇凶残,南民困屈。”你看,明朝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却得到这么一个不光彩的形象。

  其次,明朝无法同时在北方和南方两条战线开战。蒙古人不好惹,越南人也不是善茬。而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经过洪武、永乐时期的巅峰状态后,已经有所下滑,还真吃不消在两条战线开战。

  朱棣辛苦打下的越南被孙子放弃

  朱瞻基从越南撤军,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后,反而赢得了越南的好感。越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依然纳贡称臣。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了,朱瞻基可以专心致志地对付北方的蒙古,稳固了北方边疆,堪称一举多得。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5 

朱棣御驾亲征瓦剌的过程

  元末明初,明军将蒙古统治者逐出中原。元顺帝逃往漠北后,于1370年(洪武三年)死于应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逃往和林,史称“北元”。

  朱棣御驾亲征瓦剌的过程

  永乐初年,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鞑靼部居住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兀良哈部聚居在今老哈河(在内蒙古)和辽河流域一带。三部之间经常互相残杀,并派兵在明朝边疆烧杀掠夺。

  明成祖分别在永乐八年、永乐十二年、永乐二十年、永乐二十一年、永乐二十二年进行了五次北征,本文讲的是明成祖第二次北征。

  战前形势

  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打败鞑靼败后,瓦剌部逐渐强盛起来。瓦剌首领仗恃势强,出兵袭杀了本雅失里,并一再声称要进攻鞑靼。阿鲁台多次请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剌,为其故主本雅失里报仇。

  阿鲁台还率余部奔至明长城附近。与此同时,瓦剌部不断要挟明朝厚赏,妄想占领明朝的宁夏、甘肃地区,屯兵边境,向漠南进逼。朱棣为了满足鞑靼部的请求,也为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决定亲率三十万大军征讨瓦剌部。

  战区地理环境

  蒙古高原东面有大兴安岭山脉,西面有帕米尔高原派生的山脉,中间分布着河川、湖泊、沙漠、草原、森林、丘陵等。气候干燥,年降雨量稀少,与农业地带相比,是缺水的区域。昼夜气候差异比较大,冬寒夏热,冬夏气候差异也很大,五六月间为风季,常形成夹带沙尘的风暴。

  朱棣御驾亲征瓦剌的过程

  主战场所在地忽兰忽失温在和林的克鲁伦河及鄂嫩河之间,这里水草茂盛,是游牧的好地方。与首次北征的主战场所在地斡难河畔亦相距不远。

  这里是鞑靼的根据地。

  双方兵力

  明朝:号称三十万(有待证实),其中包括过去在战争中归降的蒙古军、还有女真军,及向朝鲜征调的马匹。

  瓦剌军三万之众,依托山势,分三路阻抗。

  战斗经过

  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成祖率军从京师出发,并让皇太孙从行。

  四月,到达兴和(今河北张北),举行大规模阅兵式。

  六月初,前锋在三峡口(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击败瓦剌部游兵。朱棣乘势向西北方向进攻。行至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遭瓦剌军的依山阻抗。

  瓦剌军三万余人迎战,因见“明军行阵整列,遂顿兵山巅不发”,分三路据守。

  成祖令数名骑兵前去挑战,诱敌下山,再分兵三路,分别向敌左、中、右翼展开进攻,并以神机营发铳炮攻击敌人中路。

  朱棣御驾亲征瓦剌的过程

  成祖还亲率精骑冲击敌阵,迫敌中路后退。但明军两翼攻势受到敌人顽抗,都指挥满都战亡。成祖于是亲率精骑驰援两翼,另外部署神机炮及时炮击,自己率铁骑冲入敌阵,杀瓦刺王子10余人,士卒数千人,大败瓦剌军。明军也伤亡不小。忽兰忽失温之战,是明代蒙古前期战争史上少有的阵地战。

  战斗结果

  第二年,瓦剌向明朝贡马谢罪。鞑靼部在明朝帮他打败瓦剌后,经过数年的恢复,势力日渐强盛起来,曾两次乘瓦剌部为明重创之危,击败瓦剌部。

  对明朝,阿鲁台改变依附政策,重新反叛明朝,轻侮或拘留明朝使节,还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骚扰的劫掠。1421年(永乐十九年)冬初,鞑靼围攻明北方重镇兴和,杀死了明军指挥官王祥,对此,成祖决定第三次亲征漠北。

  所以,明成祖此次亲征并未达到目的。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5 

杨荣拦住朱棣人马的故事

  建文四年(1402),朱棣终于打败了顽强的南军,摆平了建文帝,进入京城。此时建文帝纵火自焚,朱棣自得意满,夺得了皇位,现在他只剩下一件事要办,就是登基即位。

  杨荣拦住朱棣人马的故事

  然而就在他骑马向大殿进发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人站了出来,阻挡了他的去路(迎于马首)。

  这个人正是杨荣。他摸透了朱棣的心理,也看透了遮羞布下权力斗争的真相。这样的一个人比他的上级方孝孺、黄子澄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由于当时情况还比较混乱,敌友难分,难保某些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不会玩类似恐怖分子和荆轲那样的把戏,周围的人十分紧张,而朱棣本人也大为吃惊,但他不会想到,更让他吃惊的还在后面。

  杨荣竟然对他说,现在不应该进宫即位。

  不应该即位?笑话!打了那么多年的仗,装了那么久的傻,死了那么多的人,无非只是为了皇位,可眼前的这个书生竟然敢阻止我即位,凭什么!真是可笑!

  杨荣拦住朱棣人马的故事

  在场的人几乎已经认定杨荣发疯了,准备替他收尸。

  但杨荣真的阻止了朱棣的即位,还让朱棣心悦诚服照办,而他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竟然只用了一句话。

  “殿下是应该先去即位呢,还是先去祭陵呢?”(先遏陵乎,先即位乎?)

  一语惊醒梦中人。先祭拜朱元璋的陵墓还是先继位登基做皇帝,这里面大有讲究。

  朱棣造反是披着合法外衣的,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借口朱允炆不尊重朱元璋,将朱元璋的制度随意更改。

  杨荣拦住朱棣人马的故事

  先祭朱元璋说明朱棣有孝心尊重朱元璋,并且是来清君侧的。无论怎么说,如果不先拜一下老爹的坟,那是很不妥当的,朱棣连忙拨转马头,去给老爹上坟。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5 

朱棣称帝之后削藩的方法

  朱元璋建立明朝做了皇帝以后,明朝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元朝的一些制度,比如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御史台等,在地方上设立行书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朝的行政机构都是如此,但是,这样不利于加强皇权。

  朱棣称帝之后削藩的方法

  于是,在洪武九年与十三年,朱元璋对明朝的官僚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削弱了中书省的权利,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即使如此,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因为历朝历代地方割据实力给朝廷造成威胁,甚至推翻朝廷的事例太多了,于是,朱元璋决定分封藩王,让自己的子孙对地方的军政进行监督和限制。

  也因此,朱元璋不只一次的说过:“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说做就做,出了嫡长子朱标之外,其他的皇子都被派往外地任藩王。以朱元璋的资历、威信,这些藩王自然不敢有异心,但是,对皇帝朱允炆来说就不一样了。

  朱允炆在做皇太孙的时候就表达过对藩王的担忧,当他坐上皇位没有多久,他就听信黄子澄的话开始削藩,不过,朱允炆进行的削藩并不是缓慢、按部就班的进行的,他恨不得一下子就将自己的叔叔们杀掉,在他继位的四年间,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削藩,他不仅把自己的叔叔湘王给逼得自焚,并且还将叔叔周王给流放到云南当人猿泰山。

  野心大、权力大、军事力量强的燕王朱棣自然不想步湘王、周王的后尘,于是,他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夺得了皇位,朱棣做上皇帝以后,他是绝对不允许其他藩王效仿自己的,皇帝朱棣虽然宣布“祖宗成法有改易者,仍复其旧,”但他却把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保留了下来。

  朱棣称帝之后削藩的方法

  朱棣虽然也展开了削藩,为什么没有其他藩王反他呢?同样是削藩,朱棣采取的是缓慢、温水煮青蛙的措施,朱棣的削藩措施,证明了他比朱允炆更适合做皇帝,那么,朱棣是如何削藩的呢?

  第一,朱棣虽然恢复了藩王的爵位,但是,对当初建文帝遣送到内地的藩王不再进行变动,并且还将边防手握重兵的藩王调到内地,同时趁机削减他们的护卫军,将藩王的三护卫削减为一护卫,诸王的护卫因此逐年减少,到最后只剩下一护卫,有的只留下三五十人。

  第二,对于犯了错误的藩王,朱棣并不像建文帝那样急着对他们进行惩处,而是先以书告诫,如若藩王仍然一意孤行,才对其进行惩罚,最后再将其贬为庶民,朱棣的这一做法,避免了藩王的仇恨、趁机叛乱,并且还达到了杀一儆百、削藩的目的。

  第三,不再让诸王节制、指挥武将、军队,而是将地方的军事指挥权交给都司卫所和边将武臣当中,这样一来,朱棣就直接控制了地方的军事力量。所以,朱棣坐上皇帝没有多久,他就派“靖难之役”中的功臣去到藩王属地去接管军事指挥权。

  除此之外,朱棣还采取了很多削藩的措施,例如“王府不得朝命,不许擅役一军一民及领一钱一物....”。

  朱棣称帝之后削藩的方法

  综上所述,朱棣虽然也进行了削藩,但是,他是逐步、缓慢、有步骤有计划的削藩的,他的削藩措施易于被藩王接受,所以,才没有藩王反他,相比较建文帝,朱棣的确更适合当皇帝。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