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与妻妹徐妙锦的故事

  在古代的时候,不管是穷人家的闺女还是富人家的闺女都特别特别想进宫服侍皇帝的,因为皇宫里面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那个时候,只要能进宫做皇帝的妃子都已经觉得非常开心了,因为那个时候能够到皇宫里面去意味着后半生就不愁吃喝了,能成为皇帝的妃子是很多女性梦想的事情,但是在那个时候只有贵族里女性才能成为皇帝的妃子,最后才有机会成为皇后。

  朱棣与妻妹徐妙锦的故事

  一般来说,能成为皇后的人必定都是不平凡的人!在历史上,不管是什么样的女子都是想成为皇后的,因为坐上皇后的位置之后就有想不尽的荣华富贵,而且吃喝拉撒都是有人照顾的,自己只需要在皇帝面前美美哒就可以了。虽然说皇宫里面也有很多的勾心斗角,但是皇宫里面那些荣华富贵的诱惑远比勾心斗角的事情要好很多,所以大家都想成为皇后。

  不过,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女子却不想成为皇后,即便皇帝特别喜欢她,三番几次想要让她做自己的皇后,但是都被她给拒绝了,大家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其实,这个女子就是徐达的女儿徐妙锦,那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为什么当年徐妙锦不愿意做皇后。

  大家应该都知道徐达当初有4个女儿,他的其他三个女儿除了徐素锦之外,全部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朱元璋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徐达的女儿呢?就是因为当时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徐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朱元璋为了笼络徐达,就让自己的儿子和徐达的女儿联姻了,所以徐达的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

  朱棣与妻妹徐妙锦的故事

  仁孝文皇后徐氏,是中山王徐达和妻子谢夫人的长女。她天资聪颖,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堪称女中儒生,人称“女诸生”。朱元璋闻知徐氏贤淑,便将徐达召来说道:“朕与你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亲。你有这么好的女儿,朕想将儿子朱棣与她相配。”徐达马上叩头拜谢。

  洪武九年(1376年),徐氏被册封为燕王妃,徐氏待人处事,体贴谨慎,深受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喜爱。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朱棣登基为帝,十一月封王妃徐氏为皇后。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徐皇后病重,她仍不忘劝告朱棣爱惜百姓,广求贤才,对宗室要以恩礼相待,不要骄养外戚。当月初四,徐皇后去世,年仅四十六岁。朱棣十分悲痛,在灵谷、天禧二寺为她举行大斋,接受群臣的祭祀,由光禄寺准备祭奠物品。十月十四日,朱棣封其谥号为仁孝皇后。

  而徐妙锦正是徐皇后的妹妹,猜测可能与姐姐徐皇后有相像的容貌导致姐夫朱棣的爱屋及乌。

  朱棣与妻妹徐妙锦的故事

  徐皇后崩,妙锦已经二十八岁,明成祖听说妙锦贤且美,欲聘为皇后,命内使与六尚女官前去宣旨。妙锦称病,不出家门。有人再来劝,说:“这是陛下的诏命,怎么能抗旨呢?”女官随即来到病榻,妙锦拥被呻吟,内使遥列房栊外,与女官皆叩头请求。

  徐妙锦不得已,于是对天发誓:“我之所以不嫁,是因为容貌丑陋而且有麻痕。”女官都跪着仰视良久,说:“您的容貌明莹如玉,这是自谦。”妙锦立即指出麻痕,女官回去复命。妙锦削髪为尼,从早到晚望虚空礼佛,没有一天懈怠。明成祖知道后,竟虚中宫,不再册立皇后。

  明仁宗即位,妙锦留长头发。仁宗张皇后自为太子妃时,听说禁中往事,歆羡妙锦节行高洁,古今罕有。张皇后欲见妙锦一面,于是遣宦官至留都,召妙锦赴北京,妙锦入宫,自称徐达第三女,肃拜谦谨雅裕。张皇后以下都尊敬妙锦,每天晨入晚出,或出不待晚凡数日。妙锦进退恭重,不失跬步,宫娥见到都悚然私语:“这就是拒当皇后的人。”正统庚申正月妙锦卒,年六十有一。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4 

满洲不仅是指东北三省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满洲就是现在的东北三省,实际上满洲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着比较大的范围差异。

  广义的满洲一般是指,清朝时期整个东本的领土都叫满洲;狭义的满洲则是东北三省,还有内蒙古东部地区。如此看来满洲的实际范围还是非常巨大的,清朝的统治者就是满族人,他们此前的领地就在满洲。

  满族的名字来源于满洲,所以满洲具有地理名词和民族名称的双重意义。那么,曾经的满洲,如今是哪些地方呢?答案是,不仅仅是东三省。

  在古代的中国东北,有东胡、濊貊、肃慎三大民族,东胡被匈奴消灭了、濊貊族曾经建立过扶余国,后来被同化了。在古代,肃慎族比较弱小,后来名字也不断变化,先后叫过挹娄、勿吉、靺鞨,直至叫女真的时候,才逐步强大起来,建立了金国,曾经侵略过北宋,还曾多次侵犯中原王朝的边境。

  金国灭亡后,女真部落开始走下坡路,明朝的时候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为啥叫做建州女真呢?因为这个部落刚迁到中原王朝故地的时候是渤海王国率宾府建州故地,所以就叫做建州女真了。

  明朝的时候,建州女真的酋长是爱新觉罗家族,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建州女真势力不断强大。后来,建州女真分成了三支,其中一支的首领是李满柱。在建州女真的发展过程中,李满柱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族人经常记着这个人。而李满柱的女儿,著名的女真公主李金哥就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母,所有的清朝皇帝,亲王,勋贵等,均是这位李家公主的血脉嫡系后代。所以,族人也经常以满柱(谐音满洲)来代指这个部落。

  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努力,建州女真逐步统一了女真各个部落。为了冲淡汉族人对当年金和女真侵略宋朝的记忆,缓和民族矛盾,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命令,决定改族名为满洲。皇太极之所以将女真改为满洲,主要是因为李满柱,在女真部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来,人们就简化了,慢慢地就叫满族了。

  最开始,满洲还是一个族名,不过随着满族的壮大,满洲渐渐代指一个区域。

  满洲的区域,主要是指清朝的龙兴之地,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

  不过,随着清朝的衰落,满洲的地盘也在不断地缩小,只指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此外还有内蒙古东部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

  在17世纪,西方人开始以满洲代指东北区域,从此就叫开了。不过,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人们就不再称呼满洲了。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4 

东北土匪祖师爷竟是少林武术创始人

  东北出三宝:人参、鹿茸、乌拉草。但在过去东北的另一“特产”也举世闻名:土匪。在广袤的黑土地上,这些土匪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有句歌谣形容土匪的生活:“当响马,快乐多,骑着大马把酒喝,搂着女人吃饽饽。”

  东北土匪泛滥于清政府内忧外患之时,当年京剧《沙家浜》里有句唱词: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用来概括东北土匪的崛起倒是十分准确。

  少林武术创始人竟成土匪祖师爷

  东北人一般将土匪称作红胡子。这个称呼怎么来的呢?

  据说早年东北土匪一般都用土枪,平时枪口处堵一木塞,木塞上系着红缨。当要射击时,土匪便将木塞取出衔在口中,远远望去就像长了一绺红色的胡子,所以人们就称土匪为“红胡子”。

  土匪都有绿林报号,报号五花八门,个性鲜明。比如“滚地雷”,是说这个土匪身上总藏着地雷,谁惹他,二话不说,就把地雷扔出去。还有个土匪叫“九枪八”,是指这个人打出去九枪,只有一枪打不中。其他的,如“占中华”、“天边好”、“老山东”、“混天球”,有的表志向,有的说属地,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土匪的祖师爷是谁?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土匪认定的祖师爷竟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达摩老祖。无恶不作的土匪怎么会与慈悲为怀的大师扯上关系,找不到史料证实。但早年间,东北的土匪都这么说,而且匪巢里供的也是达摩老祖。猜测一下,大概与土匪尚武有关。

  自成一体的土匪黑话

  土匪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帮伙内部与帮伙之间以黑话流通,是不是自家人、道上人,只凭黑话便可辨认。

  土匪内部有严格的分工,其职务的名称也是黑话。“炮头”负责指挥打仗,多由富有战斗经验的人充任。“水饷”相当于卫队长,负责保卫大当家的和匪巢。“八门先生”相当于参谋,一般都会算卦,土匪的行动经常根据占卜算卦来决定。“粮台”相当于军需、主管会计,负责管理帮伙内的财物。探子称“放线”;看管人质的叫“蓝把子”。张作霖早年落草的第一份差事就是做“蓝把子”。

  小说《林海雪原》中使用了很多土匪黑话,像“蘑菇溜哪里?什么价?”就是问:“你是哪里来的?干什么来了?”笔者曾见过一段最有特色的土匪黑话:看皮子,掌亮子,备好海沙混水子,小尕子压连子,是空干还是草干?空干啃富,草干连水,不空干不草干,来个草卷儿,掐着台拐子。翻译成老百姓话就是:看好狗,点上灯,准备好食盐和豆油,小孩子给我遛马去。渴啦还是饿啦?渴了喝水,饿了吃饭,要是不渴又不饿,那就巻上一根烟,坐在炕上抽去。可以想象,当年东北的土匪已经泛滥到何种程度,竟然有了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

  日俄对匪灾推波助澜

  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俄两国除了在战场上厮杀外,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活跃在东北大地上的土匪。

  沙俄军队的高级参谋马德里道夫大校认为:沙俄在他国土地上作战,情报搜集是个大问题,为了有利于军队作战,必须组成由俄军领导的当地人组成的别动队。他的主张引起了俄国远东军总部的重视,于是委派他在东北招募土匪武装协助俄军作战。

  为了统一管理与协调,凡是应募的土匪都在肩膀或手臂系上白毛巾,老百姓私底下将他们称为“花膀子队”。大名鼎鼎的狗肉将军张宗昌、辽西巨匪金寿山都曾在花膀子队干过。

  与之相应,日军也开始紧锣密鼓地收买东北土匪。具体实施这一行动的是花田仲之助、乔铁木等人。花田仲之助是日本参谋部的少佐,此人早在日俄战争前就化装成云游僧,在中国东北四处刺探情报。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东北话,与各地的土匪混得很熟,土匪都称他为“花大人”。

  日俄开战后,花田即极力游说日本军部高层,收编、训练当地土匪打击俄军,此举得到日军参谋长儿玉源太郎的支持。于是,这位花大人带着巨额军费,在凤凰城扯起白底红字的大旗,上书“满洲义军”,开始招兵买马,一时间,与之相熟的土匪如蝇逐臭,蜂拥而来。

  1906年6月的一天,“满洲义军”在凤凰城东北一个小村庄被俄军的哥萨克骑兵包围。这些哥萨克骑兵挥舞着马刀向村子冲过来。花田下令抵抗,可这帮乌合之众,听见枪响,兔子一样四散而逃。花田追上几个头领,约定某月某日在山北面的小村庄集合。令花田气得要死的是,那些领了枪支银元的土匪一个也没去,又回到各自的山上重新占山为王。“满洲义军”被打散以后,另一个日本间谍乔铁木又在红罗山扯起“东亚义勇军”大旗。

  1906年7月2日的清晨,来自四面八方的土匪浩浩荡荡地汇集到红罗山的一个山坳里。这些土匪穿着各色衣服,犹如农村赶集,带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门,有马刀、宝剑、铡刀、火铳,甚至还有几个带着关公式的青龙偃月刀。

  乔铁木把当时最先进的快枪发给他们,每个匪伙又分到不少银元。土匪们挥舞着刀枪,表示效忠乔铁木。可是,当乔铁木发出命令围攻俄军时,这些土匪一个没来,气得乔铁木大骂:“土匪就是土匪!”

  俄国人和日本人虽然没有借来土匪多大的光,但他们的钱财和先进的武器却使土匪如虎添翼,使官军穷于应付,屡剿不灭,给东北埋下了一个巨大的祸根。

  烧杀奸掠无恶不作

  土匪以抢劫为主要生存手段,既然是抢就必然要动刀动枪,也必然要伤人杀人。可以说,土匪史就是流血史,就是罪恶史。

  土匪的抢劫往往是雁过拔毛式的,经常是一村一镇地抢,只要进了村,便挨家挨户抢。金银珠宝,猪马牛羊,粮食布料,针头线脑,见啥抢啥。黑龙江的巨匪“老占山”,曾经率部进城,把佳木斯全城洗劫一空。

  土匪另一个重要的敛财手段是绑票。土匪抓来肉票,便开始疯狂折磨,甚至割下肉票的鼻子耳朵,以威逼家人拿钱。被绑票的人家多被勒索得家破人亡。

  在土匪的抢劫过程中,妇女的境遇最悲惨。土匪们除了发泄兽欲外,还残忍地祸害妇女。有的把妇女扒光衣服,在妇女身上玩牌,往肚脐里掐烟头。有的把妇女的乳房拴上铃铛,逼妇女为他们跳舞。土匪每到一村,全村的妇女,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妪,下至七八岁的幼女,无人能幸免。有的先奸后杀,有的被杀后还要被奸,其兽行令人发指。

  小说《林海雪原》中有一个情节,土匪许大马棒血洗杉岚站,铡刀旁,血流成河,尸体一段一块地被码成了垛。大树上,挂着九颗人头,用铁丝穿着耳朵。全村一片火海,到处都是被烧焦的老人、孩子……小说是艺术作品,但这个血案却是取材于真实事件。

  匪患成灾的年代,这样的惨况随处可见。行抢过程中,土匪稍遇反抗,便要杀人,甚至屠村、屠镇,老少妇孺全不放过。有的土匪一人就杀过几百人,堪称杀人魔王、嗜血恶鬼。

  调转枪口打日本

  东北土匪唯一的一抹亮色是在抗日中的表现。

  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有个外号,叫“土匪源”。从日俄战争到“九·一八”事变,土肥原贤二长期在东北从事武装土匪、发展土匪的任务,与东北的各地土匪保持密切的交往,向土匪提供大批的枪支、金钱,以便关键时刻能为己所用。

  让土肥原贤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土匪领枪领钱时信誓旦旦,表示一定要为大日本帝国效力。但真想使用时,这些土匪们却掉转枪口,加入到反侵略的阵营中。

  辽西有个巨匪张海天,绰号老北风。据说他擅长蹲着跑,其快如风,故名老北风。

  过去数年中,土肥原没少在老北风身上下工夫,要枪给枪,要钱给钱。“九·一八”事变后,土肥原派大汉奸凌印清来找老北风,让他率部归顺日本人。

  与此同时,张学良也派人找到老北风,劝他擒奸抗日。张海天对张学良派来的人说:“虽然少帅过去派兵打我,但我没话说,你是官,我是匪。但小日本来了就不行,因为我是中国人。”

  张海天决定诈降,再找机会拿凌印清开刀,祭旗。

  1931年11月3日清晨,天降大雾,张海天突然率部突入凌印清盘踞的三道沟。一枪未放,生擒凌印清和日本顾问及伪军200余人。

  像老北风这样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土匪不在少数,“九·一八”事变后活跃在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大部分由原来的土匪转化而来。就是抗联部队中也有不少人是绿林出身,很多人为抗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百年匪患一朝除

  东北土匪还有个鲜明的特点:背景复杂,有人豢养,堪称政治土匪。这些土匪,跟过俄国人、日本人,也跟过军阀。抗战胜利后,更是被国民党收编,疯狂残杀翻身农民,破坏土改。

  为了保卫土改成果,保证后方安定,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联军于1946年开始对东北土匪的根除性围剿。

  小说《林海雪原》描写了东北剿匪的整个过程,东北民主联军组成若干小分队,深入深山老林,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血战四方台,都是东北剿匪的艺术再现。历史还记载了东北民主联军剿灭土匪张雨新的经典战例。

  张雨新绰号张黑子,日本投降后,他被任命为国民党第十五集团军先遣军中将军长。张雨新率领手下到处残杀共产党的基层人员,并将他们开膛破肚、暴尸街头。

  张雨新的“先遣军”实力强大,甚至还装备了大炮,占据着一个建有完整工事的土围子。负责剿匪的东北民主联军为了顺利剿灭这股土匪,从东北航校找来两架飞机,在飞机上涂上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徽,飞到张雨新匪巢上空。丢下一封信,内容是: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为嘉奖张雨新,某日将来视察。信上面盖着国民党东北行营的大红印章,印是用肥皂刻的。张雨新对此深信不疑:一来东北民主联军不会有飞机,二来大红印章总不会错。

  到了约定的日子,张雨新集合队伍,在临时机场上等候熊式辉的到来。日到中午,两架飞机缓缓从北面飞来,对着土匪群就是一阵狂轰滥炸,打得土匪鬼哭狼嚎。随后,早已埋伏在四周的东北民主联军趁势发动进攻,全歼了这股土匪。

  到1946年的年末,东北大大小小的土匪被消灭殆尽。自此,东北的百年匪患一朝消除,东北人民也从此迎来安定的生活,再也不用担惊受怕。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3 

朱元璋不选择朱棣继位的原因

  朱元璋一生共有五个嫡子,这些儿子名义上都是马皇后所生之子,但在晚年连续失去三个嫡子之后,燕王朱棣便成为了当时嫡系当中的大哥。可以说燕王朱棣在当时是非常有希望获得皇位的人,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立大儿子朱标为太子。

  朱标从出生起,朱元璋就把他当做皇位继承人来培养,为他请了宋濂等许多名士做他的老师。朱元璋为了朱标能顺利地继承皇位,也是费了很大的功夫的。

  朱标长大后也确实不负所望,为人宽厚,性格仁慈,对人也很友善。然而在洪武二十五年在去陕西视察民情,回京后,染上了风寒死了,在八月份安葬在孝陵东侧,追封“懿文太子。”

  朱元璋不选择朱棣继位的原因

  朱标死之前,朱元璋还有两个选择。第一,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排位顺序,在1392年,朱元璋可以再让新的“嫡长子”老二朱樉继承太子位。就算老二在1395年死了,还有老三朱棡(1398年死了)。

  朱棣要相当太子,就只能插队了。但是,朱元璋(1398年死的)还活着,不可能让他插队的。这也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还有,朱棣虽然名义上也是马皇后所生之子,但是他实际的生母是由蒙古族女人碽氏所生。相传,这位碽氏在生下朱棣后便被赐自尽了,朱棣也就想当然的成为了马皇后的儿子,也就作为了嫡系儿子之中的一员。

  但是这一点,导致他的母亲“来历不明”,使得它偏离了“真龙天子”的轨道,这也是朱元璋把他排除在“合法继承人”之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允炆继位之后,为人软弱,没有丝毫的治国才能,比起他的叔叔们更是天差地别,也没有一个国君应有的气势,就像一个文弱书生。由于从小受到了儒家的教育,建文帝还是实施的仁政。在许多事上进行了较大的变革,也因为这些变革,造成了很大的后果。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3 

朱元璋和朱棣的对比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明朝的皇帝,从历史功绩上来看,这两位皇帝哪个更厉害一些?

  第一个朱元璋的起点非常低,起于微末。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翻开家谱,往上数八代没有一个乡镇科级干部。而且朱元璋本人曾经做过社会最底层的乞丐,一路流浪一路讨饭,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朱元璋和朱棣的对比

  但朱元璋却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跃迁,直接从社会最底层爬到了皇帝的位置,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历史上很多的豪门贵族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都是好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朱元璋是个人奋斗的结果。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一个人能从社会最底层一直爬到社会的最顶端,中间跨越了无数的阶层,跨越了无数的困难。其中的艰辛与困苦可想而知。没有特殊的才能,没有坚韧的毅力,没有良好的运气是不可能的,到达这个目标的。

  第二个朱元璋取得的成就非常高。他是从外族统治的元朝手中,夺回了汉人的统治权,避免了汉文明的进一步被伤害,把外族统治了三四百年的北方地区重新回归到汉人的统治。

  重新开创了汉人统治的基业,让汉民族的主体文化,能够得以完整的继续下去,重新成为东亚这块大陆上的主体文化,这份功劳完全可以和汉高祖、唐太宗相比,光这一点就功不可没。

  朱元璋和朱棣的对比

  朱棣和朱元璋相比,最起码他的起点就很高,他一出生,就已经是皇帝的儿子了,身份就是王爷。光这个王爷的身份就有极大的号召力。一个王爷要想升到皇帝,中间只差了那么一两步。

  有些运气好的王爷,根本就不需要努力,就可以直接一步登天当上皇帝,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本来是湖北的一个王爷,因为前任皇帝没有儿子,他被选中为接班人,直接一步登天成了明朝的皇帝,只不过朱棣当上皇帝稍微费了点劲而已。

  不过从历史角度来看,朱棣的功劳也挺大。他迁都北京,出征漠北,编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每一件事单独拿出来都是可以永久载入史册的大事。从他上述的功劳来看,完全可以和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相比。

  总的来说,朱棣和朱元璋相比还是差了一点,毕竟朱棣还是借了朱元璋的一点点力量,他是站在一个巨人的肩膀上,取得了一个更高的成就,难度相对来说小一点。

  朱元璋和朱棣的对比

  朱元璋完全是从最底层爬起来,所遇到的困难和波折并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想象到的。而朱元璋在整个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魅力,性格特点,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帝王的优秀品质。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3 

县令和知县是一个官职吗

  县令是战国时期设立的官职,意为一县之长。知县则是秦朝设立的官职,早期知县和县令官职相同,都是县里的主官。据说知县一词的起源,是因为在宋朝派遣到县里当官的都被称为“知县事”,此后简称就叫知县。直到明清时期,知县正式被定位七品官,民间称七品官为“七品芝麻官”。

  县令和知县是中国古代的两种官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受到历史影视剧和古代小说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县令就是知县,它们都是一县之长。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两者有明显的分别。

  那么,县令和知县到底有什么不同?两者之中,哪一个官职更大呢?

  一听“县”,许多人会想起郡县制,认为这个官职起始于秦朝。

  其实并非如此,战国末期就有许多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才在全国推行。

  在郡县制的体系中,朝廷只管到郡、县一级,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但是,县以下还有“乡、亭、里”三级,其长官都由本地人推荐,朝廷并不干涉。

  秦汉时期,一县长官称为“县令”或者“县长”,但两者也有微小区别。

  一般情况下,人口达到万户以上的县,长官被称为“县令”,俸禄从六百石到千石不等;人口万户以下的县,长官被称为“县长”,俸禄从三百石到五百石不等。

  魏晋时期,因为战乱的关系,导致人口大减,所以县令和县长的衡量标准又有不同。

  《晋令》有记载,“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

  南北朝时期,因为中原处于割据时代,每个国家的疆域并不稳固,总有大量人口的流失。

  这时,每朝每国取消了“县长”的说法,一县之长统称为“县令”,这在《宋书·州郡志》和《隋书·百官志》中都有记载。

  到了唐朝,偶尔会出现县令空置,由县里其他官员临时代理县令的情况,这时,这个官员就被称为“知县事”,这也是“知县”一词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总的来说,从秦汉到隋唐,一县之长的称呼为“县令”。

  值得说的是,因为中国自汉以来的强大,千百年一直是东亚诸国的宗主国,因此县令一词也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县令也是这些国家一县之长的称呼。

  直到宋朝,“县令”一词才发生改变,从唐朝中后期到宋朝初期,两百年的藩镇割据,引发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吸取前朝的经验,一方面重文抑武,一方面改变地方官员的权力。赵匡胤从唐朝的“知县事”受到启发,索性不再任命地方官员,而是由朝廷派遣官员代理地方事务,称为“知事”。因此,以前的刺史、太守和县令的称呼都变了,成为后人熟悉的知州、知府和知县。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知县”比“县令”的职权还要大,不仅管理一县政务,还监管地方军事。

  元朝不是汉人王朝,没采用汉制,一县之长既不是县令,也不是知县,而被称为“县尹”。

  明朝初期,为了掌控地方,朱元璋沿袭了宋朝的“知县”制。

  清朝虽然不是汉人王朝,但是大部分制度都是沿袭明朝的,“知县”便是如此。

  那么,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呢?两者虽然都是一县之长,但“县令”是地方性官员,而“知县”却是朝廷选派的。

  从官职的高低来说,县令大多是“正五品”官员,而知县则是“正七品”官员。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1 

古代不用垃圾分类 但乱丢垃圾会被断手刺字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了垃圾分类,对待垃圾人们也会有很多不同的办法,而很多人对于乱扔垃圾的行为也是深恶痛绝,却还是没有办法避免。不过在古代,其实同样对垃圾有处理,对于乱扔垃圾也有处理。

  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先从他们选择住宅建筑上来看,就知道他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了。《释名》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博物志》上也说:“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古人在建造房屋以前,都要看看周围的环境有没有被污染,符不符合卫生条件。

  其次,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自古中国就有句老话,叫“千里不唾井”。《周易》上说,为了防止地下污物渗入井内,就用瓦甓修井,叫做“井甃”;《说文解字》上说,为了防止地面污物流入井内,人们便在井口安装木阑,叫做“井榦”。

  不仅如此,古人食用的井水中还不能有淤泥,《周易》卦象辞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井泥不食,旧井无禽。”王弼注云:“井泥而不可食,则是久井不见渫治者也。久井不见渫治,禽所不向,而况人乎?一时所共弃舍也。”所以井要一年一淘洗,一年一清理。《后汉书》中则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也说明古人对水源要求的严格。

  对影响人类健康、传染疾病的老鼠和苍蝇、蚊子、虱子等害虫,古人也是不遗余力地设法消除之。

  《诗经·豳风·七月》里已有“穹窒熏鼠”的记载,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在房子里有老鼠窟窿的地方用土塞住,如果老鼠藏匿里面,就用火把它熏出。《韩诗外传》上,晏子对齐景公说:“社鼠出窃于外,入托于社。灌之恐坏墙,熏之恐烧木。”这又说明古人消灭老鼠的方法,除了用火熏,还会用水灌。

  至于苍蝇、蚊子和虱子,古人也是用烟熏、用灰呛。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石灰,但人们已经知道用蜃灰涂墙、洒地,蜃灰与现在的石灰在消毒和杀虫方面,作用相同。

  《周礼》记载:“掌除墙屋。以蜃灰攻之,以灰洒毒之。”郑注:“除墙屋者,除虫豸藏逃其中者。蜃,大蛤也。捣其炭以坋之,则走;淳之以洒之,则死。”北宋刘延世的《孙公谈圃》中,详细记录了用艾熏蚊子的方法,“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熏之”。

  厕所也是环境卫生的大事,人要吃喝,也要拉撒,所以古人对厕所的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视。《说文解字》曰:“厕,清也。”《释名》:“厕或曰圊,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古人在看人家房子的时候,看客厅、看卧室还要看卫生间,因为厕所的干净与否,是检验房屋质量的标准之一。《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注云:“偃,谓屏厕。”也就是厕所。

  不仅如此,古代对公共厕所也非常讲究,对厕所的位置要求挺严。《墨子》云:“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

  此外,古人还严禁在道路上乱倒垃圾,违者严惩不贷,绝不会姑息迁就。《汉书·五行志》:“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颜师古注引孟康说:“商鞅为政,以弃灰于道必渫人,渫人必斗。故设黥刑以绝其源。”到了汉代,为了防止道路上尘土扬起,有损人体健康,要求路旁老百姓以水洒道。道路两旁没有住户的,由政府的洒水车进行洒水。《后汉书·张让传》就有这样的记载:“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洒水车。

  商朝

  商朝就已经开始有城市了,因此吸引大量的人群居,必然就会产生生活垃圾。《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这里的“灰”就是垃圾,也就是说如果乱扔垃圾,被人发现并举报,那么乱扔垃圾的那只手就保不住了。这是非常严厉的处罚,为了一时方便,断送自己一只手,而且还影响以后的生活,非常的得不偿失。

  秦朝

  秦朝对乱扔乱倒垃圾的处罚,比商朝有过之。《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鲸”,“鲸”即是刺字,这可不是刺青,刺青可谓威风,但是刺字可谓囚犯标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乱扔垃圾,被举报或者被抓到了就会在这个人脸上刺字或者刺记号。这不单单是破相的问题,乱扔垃圾的耻辱将伴随着一生,因为被刺字的脸要恢复基本不可能。

  唐朝

  唐朝对于乱扔乱倒垃圾的处罚,相对于商朝和秦朝来说,已经非常的轻了,但是比起今天来说,还是非常的严重的。根据《唐律疏议》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乱倒垃圾,要杖打六十,如果有关部门看见了,不去禁止这种行为,则和乱倒垃圾的人同罪,也就是也要杖打六十。杖打六十,相对于断手和刺字来说,已经非常轻了,忍过了一时之痛就可以了,不会带来永久的伤害。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1 

古代银子那么重 出征士兵怎么处理军饷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当兵吃粮、领饷银”自古有之,天经地义。但说到普通士卒能领到沉甸甸银子的机会很少,还有一种情况士兵是不可能领到饷银的,也就没了处置的烦恼,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早期的兵制。

  古代的兵制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按照是否发放饷银,大致分为两种。

  征兵制

  春秋时代以前,国家采用“兵农合一”,所谓寓兵于农政策,平时务农,战时国家授于铠甲和兵器。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战国后期,秦楚决战皆带甲百万,而其他五国参战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以上就是征兵制,士兵没有饷银,有许多时候,士兵自己要准备战争物资,包括:铠甲、武器、战马以及其它生活必需品。

  例如:秦朝“黑夫家书”中,参战的良家子黑夫兄弟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兄长索要钱财,以便能维持生计,这就是最典型的明证。

  为什么没有饷银,还要时刻冒着生命危险征战沙场呢?只为了军功,为了立功封爵后,获得的土地以及特权。

  秦朝、西汉时期的主要兵制就是征兵制,在这种制度下,平常士兵是不能领到俸禄的,也没了存放在何处想法。当然为了军心和士气的需要,在古代是允许士兵在战争胜利后,劫掠钱财按比例上交后,留有剩余的。

  募兵制

  募兵制的雏形起于东汉光武帝时期,建武年间,相继罢郡国都尉、轻车骑士、材官、楼船。自此各郡国兵备空虚,一些地方豪强不得不私自组建个人武装保卫家乡。

  到了宋朝募兵制完全替代征兵制,国家和士兵成为雇佣关系,这时士兵的待遇得到改善,国家招募士兵,要给与安家银,在军队中的吃穿都由国家供给,每月还有饷银可拿。

  宋朝的兵种编制分为禁军(中央军)和厢军(地方军)。

  禁军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四级。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

  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的杂役兵。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

  在宋之后,各朝各代士兵一般都有饷银发放(元朝除外)。最典型的宋朝士兵的饷银有多少呢?

  宋朝士兵的饷银

  再来看看一个普通宋朝士兵每月饷银有多少呢?

  北宋中央禁军,军中也分等级,大致分为上、中、下三等。他们各自之间的俸禄也差距明显,上等禁军一个月俸禄足足有一贯(千文),中等禁军一个月俸禄只有500文,而下等禁军最惨,只有300文。地方军的情况还要差,他们之中最低等级的士兵,经过层层盘剥,一个月只能拿点咸菜和粗粮,连钱都没得发。

  在网上经常看到一种观点,说宋朝士兵俸禄优厚,一年能拿30到50贯铜钱,纯属断章取义、不求甚解。

  每年50贯左右的数字,是朝廷在一个士兵身上一年的花费,包括:吃食、穿着、维护和保养兵器,最后才是拿到手的饷银,一年大概也就10贯左右,每月也就不到一千文铜钱,换算成银子1两,多重呢?

  古代16两为1斤,折合1两=1/16*500=31.25(g),每月发到手里就这点,别说,还怕一不下心就丢了,那么士兵们领到银钱后,是怎么放置的呢?

  饷银的处置

  士兵处置饷银的方式大致三种。

  寄回家中

  古代当兵,都是青壮之人,家里的顶梁柱,在古代科技并不发达的时期,一家老幼的生活都要考家中成年男子的劳作获得。

  在当兵成为一种职业时,士兵每月的饷银也就成了家中老幼妇孺生存的希望,因此大多数士兵发到饷银后,会托人寄回家中以供养亲人。

  官员保管

  如果没有合适的人能及时的把这份俸禄寄回家中,在军营之中,放在自己身边怕丢失和被窃,士兵们普遍的做法是找一个信得过的军官保存自己的饷银。

  哪怕是在之后的战斗中不幸丧生,这个品德高尚之人,也不会贪墨了自己这份血汗钱,在这之后会找机会转交给他的家人。

  随身花销

  古代大军行动,历来会有许多的买卖之人跟随,携带大量货物以便军中将士采买。当然,大量的银钱都会交到女人手里,这里所说的女人就是随营的“女妓”,靠军队生活,白天洗衣做饭,晚上有偿解决士兵的生理需要,当然这是在相对和平的时期。

  战争是残酷的,士兵在经历了战场上血雨腥风的磨难,有命活着回来的,邀三五袍泽大吃大喝一场之后,为了解决精神和生理方面的问题会把大量的军饷花到这些女人身上,这一连串的活动下来,这为数不多的钱财也就花光了,根本就不用考虑怎么存放了。

  这些可怜女人的来源是犯了重罪官宦的妻女充军、剿灭土匪、强盗的妻女以及俘虏敌对势力的女人,当然也有靠自己活不下去的孤苦女子,不想沦落风尘的选择了自杀,大多数人选择了苟且活下去,这也成了士兵饷银最终流向之一。

  综上所述,古代士兵饷银多不多、有没有这要看是在哪个朝代,至于具体怎么放置的问题,为了生存和享受,也不会无缘无故的丢弃就是了。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1 

古代犯人要怎样才能获取减刑

  封建时期不像现代,做什么都要讲究人性化,古代做事的方法就要简单粗暴多了。早期各种残忍的刑罚,基本毫无人性可言,怎么残忍怎么来。到了之后的朝代情况变得有所好转,但对于犯罪的人来说依然犹如炼狱。除非是遇上什么大事,皇上下令“大赦天下”,这才会有一线生机。

  但其实历朝历代也有减刑制度,只不过并没那么系统。那古代减刑制诗怎么建立,以及发展的呢?

  先秦时期赦宥的起源与发展

  法律罪刑减免的内容是历来学者对赦宥制度最为关注的问题,近代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性研究的当推著名法学家沈家本。他在《历代刑法考》一书中专辟十二卷对古代的赦进行考察,在这十二考中,他采用的是对赦的史料分类汇集,每类按照从古至今的年代顺利编排,可以说是史料浩瀚,分类精当。他的研究方法为后来对赦宥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基调。

  关于赦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易经·解卦》有:“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根据后人对该卦的解读,“赦”是指对过失犯罪免除罪刑,“宥”则是指对其他罪犯宽免刑罚。

  《周礼·秋官》中司刺的执掌是:“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愚。”

  赦宥的对象均有条件限制,宥是对犯罪赦免条件的规定,只有不识、过失与遗忘三种情况可以宽宥;赦是对特殊犯罪群体罪刑的免除,老弱及愚蠢之人均可得到宽免。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讲对特殊罪刑的处罚宽免理念,和后世的赦宥制度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它的赦免范围较窄,只是对特殊情况及特殊人群的赦免,还不具备后世那种大赦天下或曲赦某一地区的赦免范围。其次,此时的赦宥还是一种单独存在的法律行为,赦宥只能仅仅属于法律的内容,没有像后世那样与特定的政治情况相联系。所以,此时的赦宥还不能称之为制度。

  现可考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大赦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即鲁国庄公二十二年的“肆大眚”。沈家本评价说:“《司刺》所言者,尚无后世大赦常赦之事,惟春秋之肆大眚,似为大赦之权舆。”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鲁国出现这种大赦的权舆之外,其他各个国家也都有类似这种形式的赦宥。像春秋末年的楚国,也出现了这种大赦的形式,像我们所熟悉的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的故事,范蠡次子的生死就和楚国的赦有着密切的联系。

  陶朱公的二儿子杀人被囚禁在楚国,其大儿子携重金去楚国营救弟弟,他遵从父亲的建议把重金送于楚国上上下下都很敬重的庄生。庄生入宫游说楚王说:“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听从庄生的建议下令封三钱之库,准备以赦布德消灾。庄生所找的另外一个楚国贵人就依照以往经验跟庄生说:“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者封之。”

  范蠡的大儿子认为弟弟理应因楚王的赦而出,他并不知道这次赦是由于庄生的帮忙,所以又找庄生取回了金子。庄生很生气,他又游说楚王说:“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

  从这个例子来看,楚国此时应已有因灾异而赦的情况,而从陶朱公大儿子因楚王发布赦,其弟弟就会被放出的想法来推测,这种赦应该是涉及大规模的犯人,这种赦已具备后世赦宥的某些特征。而真正意义上的大赦天下则是秦汉时期的赦宥制度。

  秦汉时期赦宥的发展

  秦国在战国时期已屡行赦宥,甚至还有大赦罪人的记载。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秦朝以后,其在位三十多年都未尝行赦宥。

  秦二世在位期间有过大赦的两次记载,一次是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十月戊寅的“大赦罪人”,关于这次大赦的具体记载史料不足;另一次“大赦天下”是在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冬,当时的大赦是为了赦免骊山的囚徒,使他们从军抗击陈涉所派遣来攻秦的周章的军队。

  两汉是赦宥逐渐完善与发展的时期,并逐渐发展出具有大赦、曲赦、特赦、减等等不同规格,并且赦宥的背景开始与朝廷礼制联系起来,如皇帝的即位与崩、上尊号、改元、立太子、册皇后、平反、日食、地震、巡狩、祀明堂等等。在这个阶段,赦宥发展成为一种赦宥制度。

  汉代在赦书减免罪刑的内容还不如后代详细与宽厚,很多赦宥其法律宽免的内容仅有“大赦天下”四字,并未交待大赦的具体标准。

  据邬文玲研究,汉代“如果只有‘大赦天下’或者‘赦天下’之文,则意味着是常赦。如果注明‘诸不应宥者,皆赦除之’,则相当于后代常赦所不原条。”同时,她还认为汉代“大赦天下是不包括殊死者的”。

  值得注意的是,汉代在发布的大赦中,增加了赏赐推恩的内容。此时,汉代的赦宥制度正如马端临所言:“按赦之为言,宥有罪之谓也。后来之赦,非独宥罪而已,又从而推恩焉。”

  赦宥在赦免罪人的同时,还会对一些特殊人群进行赏赐或推恩,其主要推恩内容有:赏赐官员金帛及官秩、官爵,赐民爵、牛酒、帛,举贤良方正等官员,放免某些民众的租赋等。

  如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赦汾阴徒;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高年帛;行所过无出租赋。”该次祀后土汾阴赦的内容有赦免罪刑,赐民爵、女子牛酒、鳏寡高年帛,免车驾行幸所过之地的租赋。

  汉代是赦宥中推恩民众内容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的赦宥在减免罪刑的内容之外,增加了具有汉代赦宥特色的推恩内容,使赦宥具备了刑与赏两方面的功能。

  总体来说,汉代赦宥的推内容比减免罪刑的内容要多,但各项内容都较为简单。

  汉唐赦宥推恩内容的发展

  汉代赦宥的推恩内容在魏晋时期,又有发展,但变化最大的时间段仍是在唐朝。

  魏晋时期,赦书的推恩条目,如赋税蠲免条目从汉代较为简单的内容,发展得稍微细致。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四月,司空、南兖州刺史竟陵王诞因犯罪贬爵不服,据广陵城反,该年秋七月,孝武帝率军攻克广陵城,斩诞,并大赦天下。

  “尚方长徒、奚官奴婢老疾者悉原放;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赐粟帛各有差;王畿下贫之家,与近行顿所由,并蠲租一年。”

  该次大赦放免的范围仅有从事宫廷中饮食器皿制办的服劳役刑罚的尚方长徒、多以犯罪者连坐之家属充掌宫人丧葬、疾病等的奚官以及奴婢之老疾者,该次大赦仅仅指明原放这几类人。专门对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赐爵及粟帛在大赦中还是第一次见到,但该项措施被后世所吸纳,成为了赦书中经常性的内容。

  另外,此次大赦对租税的蠲免更为具体,仅仅放免了都城所在地及王师所经之地一年的租税,这实际上是减小了推恩的范围,使得大赦更为理性。

  梁武帝太清元年(547)的南郊赦文:“尤穷者无出即年租调;清议禁锢,并皆宥释;所讨逋叛,巧籍隐年,闇丁匿口,开恩百日,各令自首,不问往罪;流移他乡,听复宅业,蠲课五年。”

  此文对推恩内容有所控制,尤穷者可以不出即年租调,即年是指当年;其他赦过宥罪的内容也加以时间限制,赦下百日之内自首免罪;该赦还增加了对流移之民的恩赐,他们可以恢复本有的产业,并且还蠲免五年的租课。

  唐代顺应了汉代以来大赦赏赐发展的趋势,继承和扩大了推恩的范围,使得推恩条文更为具体与理性。

  关于对百姓赋税的推恩有了欠负官物的放免条件及执行时间上的限制,在放免租税上有地区的差别,如河北地区经历了战争,所以百姓给复三年,回纥兵经过之处,免今年租税。对文武百官的恩赏也有所区别,三品以上官员与四品以下官员恩赏的级别就不一样,封赠文武正员常参官的父母邑号,要求各州举荐合乎赦书规定类型的人才。

  唐代赦书推恩内容的复杂性特征是宋代赦书推恩内容的发展基础。唐代在大赦推恩内容之上,产生了一些禁止性条令,这是很多唐史研究者已关注到的问题,即赦书的申禁职能,抑或有人称为赦书的立法职能。

  唐代在赦书中出现“立法制、行禁令”的内容与政治局势是密切相关的,唐朝中晚期,藩镇割据势力坐大,中央对其控制力减弱。面对这种形势,朝廷希望通过声势浩大的赦书传播,推行中央的政令,与此相应,赦书中立法与申禁的内容逐渐增多。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0 

先秦、前秦、后秦分别指什么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从朝代建立到最终灭亡只存在了十四年时间,但其知名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朝代中,理当算得上数一数二。历史上以“秦”作为国号的除了秦朝以外,还有几个政权,他们是:前秦、后秦和西秦。他们和秦朝又有什么关系呢?

  先秦指的是秦朝建立之前的所有时间,一般是指从旧石器时期到秦朝正式建立。而前秦和后秦都只是在十六国时期建立的政权之一,在晋朝,中国再次进入到了一个大分裂时期,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直接导致全国被分裂成了十六个政权,汉族和少数民族同时建立国家的罕见现象出现了,一直到隋朝时期才算逐渐恢复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但是因为这三个名词太相近,很容易弄混。

  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其前身是“战国七雄”中的秦国。秦朝仅有三位帝王,开国皇帝秦始皇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

  秦朝全盛时期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国土面积约为340万平方公里。秦朝对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极大,仅仅是它的中央集权制度就奠定了中国后来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统一六国后,开始修建许多大型工程,如长城、秦始皇陵、驰道。由于民力在修建工程时被过度征用,最终导致百姓不堪压迫,纷纷选择揭竿而起,而原来六国的残余势力也趁机举兵响应。公元前207年,刘邦和项羽先后率军攻占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野史上关于秦始皇后裔的传闻五花八门,但根据《史记》上的记载,秦二世胡亥在登基称帝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将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部杀死了。而项羽进入咸阳后,又下令将秦始皇的第三代人也屠戮殆尽。因此没有正史资料可以证明秦始皇还有后裔留在世上。

  前秦创建于公元350年,开国皇帝名叫苻健。虽然历史上将这一政权称为“前秦”,但它却比秦朝晚了五百多年。前秦的创建者是氐族人(中国古代民族),光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前秦和秦始皇没有半毛钱关系。

  苻健为什么要以“秦”为国号呢?这倒不是因为他想冒充自己是秦始皇后裔,而是当时他的政权占据了关中地区,这个地方是秦朝的发源地,因此他就选择以“秦”为国号。

  前秦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发生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前秦出动八十万大军,想要打败位于南方的东晋。结果却被东晋用八万军队逆风反杀。“淝水之战”失利后,前秦政权中加盟的诸多小部落纷纷选择分裂独立,前秦迅速衰落。在苦苦支撑了十来年后,公元394年,前秦最后一位皇帝苻崇被杀死,前秦灭亡。

  后秦创建于公元384年,开国皇帝名叫姚苌,羌族人。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被打败后,原来归降于前秦的羌人贵族姚苌率部反叛,并占据了包括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

  姚苌的势力发展很快,385年他擒杀了原来的主子、前秦皇帝苻坚。姚苌在占领长安后登基称帝,建国号“秦”,史书上称之为“后秦”,以别于前秦。后秦选择“秦”作为国号,原因和前秦一样。因为其政权根据地在三秦之地,而并非他跟秦始皇有任何关系。

  后秦灭亡于公元417年,历三帝,享国三十四年。其亡国原因和十六国时期大多数国家一样:内政不稳加上战乱不断。

  西秦创建于公元385年,创建者为乞伏国仁,鲜卑人。乞伏国仁早年也归附于前秦,后在前秦败落之际乘机独立,同样也以“秦”为国号,史书上称之为“西秦”。相对于前秦和后秦来说,西秦实力较弱,一直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因此,西秦的统治者也算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称皇帝,而仅仅是称王。

  公元400年,西秦被后秦所灭。不过,西秦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公元409年,西秦第二任君王乞伏乾归重新复国,之后西秦曾迎来了一段短暂的兴盛时期。

  公元431年,西秦被十六国时期最后出现的一个政权“大夏”(这也是一个短命政权)所灭,从此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隋末唐初时期,地方豪强薛举聚众起事,并占据了陇西一带,自称西秦霸王。历史上将这一割据势力也称为“西秦”。这个割据势力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只有一年半时间,于618年被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所灭。

  综上所述,虽然历史上多次出现了以“秦”作为国号的政权,但它们和秦始皇以及秦朝都没什么关系。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