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均六管具体指什么

  王莽新朝对六种经济事业的管制措施,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

  这些措施于王莽即位的次年(公元10)起,先后公布施行,合称六筦(筦,即管,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意),也称五均六筦。

  其名称是在当时托古改制的风气下,由儒家刘歆以古文经《周礼》、《乐语》为依据而提出来的。王莽企图表面上说要以此来限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但实际上首要目的是增加新莽专制主义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并为构成这一国家的政权基础的豪族权门大谋私利。

  六筦中,盐、铁专卖和政府铸钱都系承袭汉武帝刘彻以来旧制。

  酒的专卖,武帝时一度施行,昭帝始元六年(前81),盐铁之议后废除,改收酒税,新莽时恢复专卖,规定卖酒毛利三分偿付各种材料、燃料、工具消耗及人工费用,七分作为纯利入官。名山大泽产品的征课,过去亦曾实行。

  这时更规定,凡开采金、银、铜、锡和采捕作为货币原料的龟、贝的工商业者,其产品不许在市场上自由出售,都要向政府申报,钱府在一定时期予以收购。凡从事鱼鳖、鸟兽等的捕捞猎取和从事畜牧的,也同其他小工商业者及出售家庭副业产品者一样,收其利润的十分之一以为“贡”(相当于后世的所得税),经营这些产品不向政府申报和申报时有隐瞒的,产品没收,并罚一年劳役,以示惩诫。

  五均赊贷,是政府对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进行统制和管理,并举办官营的贷款业务。主要在几个大城市中施行,也旁及郡县。

  所谓五均,指均市价以利四民和公家;所谓赊贷,是由政府办理借贷。当时将六个实行五均的大城市,即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和成都称为五均市,原长安市令及其他各市市长改称为五均司市师,其他郡县设司市,大体由地方官兼任,统称市官。市师下有交易丞五人,又称均官,钱府丞一人,又称钱府官,分别掌管均平物价、收税和赊贷事宜。

  五均是武帝时平准法的发展,规定各市以四季的中月即二、五、八、十一月的商品价格作基础,按商品质量分为上、中、下三等标准价格,称为“市平”。市场价格超过平价时,政府按平价出售商品,促使价格回落,市场价格低于平价时,则听任自由买卖。

  对于五谷布帛丝绵等重要民用产品,如果滞销,则按成本加以收购,使经营者不致亏折。赊贷也是五均司市的任务之一。赊是借钱给城市居民作非生产性的消费,如祭祀丧葬的用费,不收利息,短期即还。贷是借钱给小工商业者作资金,期限较长,按借款者的纯利润额收取年利十分之一(一说是月息百分之三,即年利百分之三十六)。

  五均六筦施行了十几年,到地皇二年(公元22)才准备废除,第二年新莽政权就告败亡。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22 

千军万马避白袍说的是谁

  早几年,日本作家田中芳树依据中国南北朝时南梁伐魏之战改写的历史小说《奔流》,很是火了一把。被世人惊羡为“战神”、“千古第一名将”的“白袍将军”——陈庆之,也就由此使更多的人知晓了。

  据相关资料记载,毛泽东晚年再读《南史·陈庆之传》时,也曾“热血沸腾,掷书而起”,并圈点满幅,批注道:“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陈庆之,本为梁武帝萧衍的内侍,据说围棋下得很好,曾陪伴萧衍下了二十多年。“高祖(梁武帝)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普通六年(公元525年)正月,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魏在彭城降梁,并请求梁武帝派兵接应。

  梁武帝以陈庆之为武威将军,与胡龙牙、成景俊等率梁军前去接应。回军后,又任命陈庆之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并率2000人送梁武帝萧衍的次子豫章王萧综入镇徐州。

  假如这豫章王萧综真的是梁武帝萧衍的儿子倒也罢了,毕竟做儿子的替老子镇守徐州,是分内之事。可惜的是萧综老疑心自己是南齐东昏侯萧宝卷的遗腹子,并在人类史上首次用了“滴血认亲”的亲子鉴定。

  五月,魏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魏军2万进逼徐州,陈庆之迎战,只敲了一通鼓便击溃魏军前锋。六月,世界战争史上最滑稽的一幕上演了,作为梁军主帅的豫章王萧综,在一个夜里打开彭城北门,只带了两个随从,投奔魏军去了。

  作为主帅都叛逃到敌方阵营去了,梁军在魏军的冲击下开始溃散,“诸将莫能制止”。魏军入彭城,梁军损失十之七八,只有陈庆之斩关夜退,所部得以全归。

  二年后,陈庆之与领军将军曹仲宗联合进攻北魏涡阳,初战陈庆之率麾下轻骑200人突袭5万敌军,破其前军,魏军震恐。最后在被围困的情况下,陈庆之鼓舞士气连破魏军十三座连营,取得大胜,并将涡阳收复为南梁之地,设置为西徐州。

  公元528年,北魏内乱。契胡首领尔朱荣攻入洛阳,杀北魏王室和朝臣2000多人,并立魏彭城王之子元子攸为帝,是为“河阴之难”。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助其称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以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由此,才掀开了“白袍将军”陈庆之千里奔袭,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的不世奇功。

  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陈庆之率七千猛士白袍白甲踏上北征之途。魏将丘大千率众七万分筑九城,陈庆之率军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时魏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军2万人来援,进屯四面绕水之考城,陈庆之命部下在水面筑垒,攻陷其城,全歼2万羽林军,俘元晖业并租车7800辆。梁军直趋洛阳,所过之处,魏军望风而降。五月,元颢于睢阳称帝,封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如此的歌谣传入洛阳,满朝震惊,魏帝元子攸分派部众扼守荥阳、虎牢等地,以保卫京都洛阳。陈庆之7000部众攻荥阳多日不下,时魏军各部数十万从多方增援而来,渐次形成合围之势。

  陈庆之解鞍秣马,对将士们发表死战宣言,乃亲自擂鼓攻城,只一鼓,梁军便悉数登城,俘魏将杨昱并7万守军。不久,元天穆等引兵围城,陈庆之遂率3000精骑背城而战,大破之,北魏数十万大军不战而逃。

  魏帝元子攸单骑北逃,北魏宗室元彧、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颢入洛阳,大赦天下,全然没有想到黄河北岸尔朱荣还统帅着数十万北魏精锐,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卷土重来。

  率7000白袍军的陈庆之便向元颢提议,准备从南梁再调援军以备战。可惜元颢和他手下的心腹大臣深恐陈庆之兵强马壮难以驾驭,提前上书梁武帝萧衍:“今州郡新服,正须绥抚,不宜更复加兵,摇动百姓。”

  陈庆之是彻底绝望了,他想到元颢曾封自己为徐州刺史,就想移军徐州、背依南梁,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元颢大恐,对陈庆之说:“梁武帝把洛阳之地全权委派给你,你若去了徐州,就是贪图富贵而忘了国家。”

  陈庆之便不再坚持。元颢占据洛阳才65天,契胡首领尔朱荣就率领数十万北魏精锐进逼洛阳。元颢所统帅部队本没有斗志,在北魏精锐骑兵的冲击下一触即溃,元颢被杀,洛阳城也为尔朱荣所占。陈庆之独木难支,收容步骑兵数千人结阵东撤,行至嵩山时,因河水上涨,山洪暴发,梁军士卒死散殆尽。陈庆之只好剃除须发,化装成僧人,辗转返回南梁。

  轰轰烈烈的7000白袍将士伐北之役,虽因孤军深入、后援无继,而以失败告终,但陈庆之的军事才华,却如彗星一样划过战星闪烁的南北朝天空。

  最难能可贵的是陈庆之“本非将种,又非豪家”,却能“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据《梁书·陈庆之传》记载,“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22 

古代怎么离婚

  中国古代的婚姻的意义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宗族的延续及保障对祖先的祭祀是婚姻的重要目的。古代离婚旨在绝二姓之好,即重在两个家庭的决裂而非夫妇感情的破裂。

  中国古代法律上不用离婚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绝婚、离弃、休妻、出妻等用语。中国古代的主要离婚形式包括:

  (一)七出

  我国古代的理和法为男子休妻规定了七种理由,这就是所谓的七出。具体包括: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窃盗(中国古代的妇女没有家庭财产的处理权,因此只要擅自动用了家庭财产就是盗窃。)

  法律规定的七出是丈夫无须经官府同意即可休妻的法定理由。同时为了维护封建道德,古代婚姻制度又规定了三种丈夫不得休妻的法定事由,客观上维护了女性权利。

  即所谓的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无所依附的不能休;和丈夫一起为公婆服过三年丧的,不能休;结婚时夫家贫贱,曾与丈夫同甘共苦,后来富贵了不能休。

  但对于七出的淫、恶疾,不适用三不去原则。

  (二)义绝

  义绝是一种刑事附带民事的法律后果。如果夫妻之间,一方与他方的亲属间,或者双方的一定亲属间发生了法律所指的相互侵害如殴斗、杀害、奸情等犯罪案件,在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同时,不论夫和妻是否愿意,必须离异,违者要受到刑事受罚。

  (三)和离

  和离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允许夫妻通过协议自愿离异的法律制度。但是由于男尊女卑的思想的束缚,所谓和离,大多是一种协议休妻或者放妻,往往成为男方为掩盖出妻原因,以避免家丑外扬而采取的一种变通方式。

  (四)呈诉离婚制度

  所谓呈诉离婚,即发生特定事由时由官司处断的离婚。依封建法律规定,如果妻背夫在逃、夫逃亡三年、夫逼妻为娼、翁欺奸男妇等,男女双方都可以呈诉要求解除婚姻关系。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22 

刘备为何挑选李严和诸葛亮一起做托孤大臣

  刘皇叔为了替二弟关羽报仇,结果遭到东吴陆逊的反击,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兵折将。后来在永安白帝城内一病不起。临死时,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当然一同被受命托孤的大臣的还有李严。

  因为诸葛亮的大名大家都知道,刘备手下有很多文武大臣,现在为何要挑选李严呢?

  其一,李严和诸葛亮分属两大阵营,诸葛亮是刘备旧部,李严是益州投降的军事人员,他代表着益州刘璋的旧势力,刘备这样做,主要是平衡关系,希望自己的政权能够更加长久。

  其二,李严是一员武将,托孤重臣有文有武,也是为了政权的稳定。况且李严当年有过不错的表现: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在妻阝县起兵,招集队伍数万人,到达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李严不待另外发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都四散逃命,回家为民。

  不久后,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兼任原郡郡守如前。

  其三,李严很有政治头脑,在犍为太守上,表现出其优秀治政能力。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并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

  李严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在任期间大盖房舍满足一己之私,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态度的郡功曹杨洪争执,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都督江州后,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疾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李严自视甚高,护军辅匡等年龄与地位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不愿主动与他们来往。

  章武二年刘备伐吴败回,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

  可见,刘备之所以挑选李严做顾命大臣,一是稳定内部政权,二是抑制一下丞相诸葛亮的权利,三也是李严个人确实有那样的本领。要知道刘备作为开国皇帝,他的知人识人的能力是很强的。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21 

古代竟然也有酒吧和KTV

  要说古代没有酒吧,那可真是太小瞧古人了,当然要说古代有没有KTV,只不过换了种形式,娱乐方式还要比我们现如今的档次要更高,当然也仅限有钱人专属,关于吃烧烤,蹦迪唱歌,以及在酒吧喝酒娱乐,其实古人过得也甚是疯狂,尽管看似是现代化的产物,但其实这说白了,也是古人们玩剩下的,并非凭空产生。

  中国人吃烧烤已经有数千年历史

  大约在4000年前,人们从刚开始掌握火种以来,所有的食物并没有锅碗瓢盆加工一说,直接都是放火烧烤,而且这样的熟食食用方式也颇受当时人们的欢迎,逐渐的人类已经从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脱离出来,熟食的味道不仅鲜美,而且有效的杀灭了众多微生物,所以历朝历代也就被沿用下来,尽管后来锅碗瓢盆出现了,但其实烧烤这件事一直没有被遗弃。

  起初的那段时间,俺们的祖先可是能用烤的,坚决不生吃,毕竟好不容易生一次火,那要一下子不烤个够,怎么得了?

  据说当时的商纣王对于烧烤就颇有钟爱,当时人们的烧烤工艺其实已经不差了,为了能够让肉块均匀受热,不仅会及时的进行翻动,而且会将其切成小块,方便食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富豪们已经逐渐扩大了烧烤类目,但是当时由于食物资源有限,即使有肉,也不可能肆意挥霍,所以还要控制一定的次数。鸡鸭鱼肉,万物皆可烤。

  古代酒吧可是实现人生逆转的重要途径

  还记得那位无酒不欢的诗仙李白吗?他对于诗词歌赋的研究之所以那样出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酒后的字字箴言,古人对于酒的钟爱丝毫不比现代人差,毕竟这是一种飘飘欲仙的神奇液体,

  据说当时历史上的高渐离就是开酒吧的,当时的荆轲还经常去高渐离的酒吧蹭酒喝,而且当时高渐离的职责,与现如今酒吧里的吉他手、贝斯手所干的活也如出一辙,时不时的也会给客人们弹两曲来助助兴。

  实际上现如今流传广泛的大多数诗词经典著作,都是在酒后那一片美好的精神家园创作的产物,如同当时《凉州词》的创作背景,古代酒吧已经成了一种高度商业化的产物,尽管时不时的,政府也会颁布个禁酒令,宵禁什么的,但其实在我国宋朝时期,酒馆林立已经是一件常见的事儿了,当然喝酒并不能干喝酒呀,助兴的节目自然少不了,所以古代的酒吧也已经成为一种熬夜的亮点。

  Ktv也算得上古代的一种衍生品

  尽管古代没有专门供人唱歌的场所,但其实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由来,就与KTV中所唱的歌曲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通过词曲的形式再配合乐理进行加工整合,最终达到能够广泛被人传唱的完整艺术作品,我国现在许多流行歌曲都是向古人创作取经的,不得不承认中华文化的魅力博大精深。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于古人夜晚的消遣活动有足够的了解了吧,他们怎么会乖乖待在家里睡觉呢?熬夜通宵也是常有的事,据说当时有酒吧能够开到凌晨5点,要知道这个时间节点,皇帝们都该起床了,大臣们也该上班了,说起古人的疯狂,远远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能理解的,当然前提是,众多的消费也是需要有钱才能买单的。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21 

古代刺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刺配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具体内容为在犯人脸上刺字,然后发配到边远地方。刺配最早出现于唐末五代时期,到了宋朝刺配之风盛行,而且手段变的更加残忍。宋朝的刺配罪分为好几个等级,根据犯事的轻重来决定到底处以怎样的刑罚,最重的可能会终身服役,等于判下无期徒刑。

  大家读《水浒传》时,总是会看到宋江、林冲、武松这些人脸上都有刺字。那么,这些人脸上刺字,就因为曾经是朝廷的罪犯吗?那达到什么样的罪才会被刺字?这种给罪犯脸上刺字的刑罚又始于何时?

  (一)刺配的起源

  一般来说,古时刑法大致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等。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八说:“流配,旧制止于远徒,不刺面。晋天福中始创刺面之法,遂为戢奸重典。宋因其法。”天福是后晋石敬瑭的年号,所以说在犯人脸上刺字是从石敬瑭的晋朝开始的。

  到了宋代,统治者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刺配法,并得到了充分发展。

  《水浒传》第八回说:“原来宋时,但是犯人徒流迁徙的,都脸上刺字。怕人恨怪,只唤做打金印。”因此,刺配就是集刺、杖、流于一身的刑罚,是指脸上刺字,外加杖脊而后流配充军。

  正如明朝人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中说:“宋人承五代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这样说来,三种刑罚连在一起用,在宋以前是没有的。

  刺配自宋初作为免死的刑种出现以后,后世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以致于出现了滥施的局面。有关刺配的法令,宋真宗大中祥符编敕止有46条,到仁宗庆历年间增到170余条,到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已达到570条之多。自此以后,直到清朝,各个朝代都保留了刺配之刑。

  (二)刺配的分类

  宋律法律规定,流、徒、杖刑都要同时加黥刺。不过,黥刺一般是作为附加刑使用的。对于流刑和充军的,是一定要附加黥刑,而且方法多种多样。

  初犯刺于耳后,再犯、三犯刺于面部。

  流刑、徒刑犯刺方形,杖刑犯刺圆形,直径不过五分,也有刺字的。

  刺面分大刺、小刺。凡是审判官认为罪行严重、犯人“性情凶恶”的,就把字体刺的特别大。

  刺字内容,除了《水浒》所说的“迭配某州(府)牢城”外,也有把所犯事由、所配地名、军名、服役名色等都刺在脸上的。比如“配某州屯驻军重役”,就是指发配到驻屯部队里服劳役。刺“龙骑指挥”或“龙猛指挥”,就是发配到这个番号的部队当兵。

  到了南宋,又有了一种更野蛮的规定,凡犯强盗罪免死流配的,“额上刺强盗二字,余字分刺两脸”。

  (三)刺配后的相应刑罚

  一是服劳役:劳役的名号极多,如到官营的工业做煮盐、造酒、烧窑、开矿,或者修造军械等,或是参加修城修河堤等苦工。

  二是去从军:有当厢军、当水军的。宋朝的兵都是招募的,一旦检验合格后,就要刺面,防止战时逃跑。比如,北宋时当到枢密使的狄青,由于是禁军兵士出身,脸上一直保留着标记士兵身份的“面涅”。

  三是加杖脊:法律规定,犯盗窃罪一贯以上、贩私盐一斤以上都要杖脊刺配。

  不过,古时有“刑不上大夫”之说。到了宋神宗熙宁二年,宋朝关于刺面、脊杖的法律,对“命官”就不适用了。“命官”们贪赃枉法,止于流配,不刺面、不脊杖,这充分体现了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20 

活人殉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虽说在史料当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过人殉的制度,不过对于人殉的制度多少还是有提起一些,有一些相关记载。为何关于人殉的记载如此之少?说白了,记载历史的,还是那些掌权人。

  自古至今,真理,正义,是站在哪一边的?毫无疑问的,都是站在历史的胜利者那边的,如果翻遍史书,权威的史书,可以发现,历朝历代,对于自己这个朝代,自己这个国家的皇帝,社会风情,有几个人会将这些描绘的惨不忍睹?

  执笔的都是那些文化人,书生才子,都是控制在皇权下的人,百姓,普通百姓能够通过口耳相传传递历史吗?可以,但会有个头,普通百姓永远无法在历史上多说一句话,因为没有文化,因为大字不识,因为没有执笔权,只能做待宰羔羊。

  人殉制度存在多久了?如此落后,腐朽,不人道的制度,怕只存在于上古时期吧?错,人殉制度,一直到封建王朝的末期,清朝的时候依旧存在。

  人殉制度在奴隶时代格外流行,奴隶的命不值钱,在很多殷商以前留下的龟甲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祭祀的记载,祭祀使用的物品,放在今天可能是鸡鸭牛羊,放在那时候,可都是活生生的人命,普通的奴隶会被当作祭祀用的极品献给不存在的神,即使是部落酋长,在必要的时候,也会成为祭品,思想尚未开化,思想愚昧,这就导致了人殉制度流行的时候,人人自危。

  商朝之所以被周武王击败,不仅仅是因为商纣王残暴,还因为商朝祭祀活动太过残忍,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就曾经被众人分食,哪天商纣王的心情不好了,随时可能将某国太子拉过去当作祭品,这绝非是危言耸听,看看商亡时诸侯卖力的样子就知道了。

  历史是写给活人看的,很多时候,大规模的屠杀,大规模的人殉,并不会被记入史书,不是因为不能记,而是因为负责记得人没有那个胆子记。

  即使是大唐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看似心胸宽广的人物,也会闲时找来史官询问是否曾经自己做的错事记录在史书上,虽说他的名义是律己,但李世民希望史官如何写,这是不需要说明的。

  历史很少会直接记载那些遗臭万年,让后世谩骂的历史,因为,执笔者都是皇权下的文化人,除非皇权衰落,某些东西是只能靠民间野史来倾诉的。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20 

锦衣卫主要负责什么

  锦衣卫是皇帝的侍卫机构,也是明朝的特务机构。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所设御用拱卫司演变而来的,1384年正式改立。锦衣卫的长官被称为指挥使,由皇帝指派亲信心腹担任。锦衣卫下辖17个所和南北镇抚司。

  锦衣卫拥有三项职能,一是具有皇帝禁卫军的作用,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人数约1500人,到明末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二是皇帝的私人警察。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锦衣卫的功能提升,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其巡察缉捕之权。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皇帝要逮人,也通过锦衣卫去抓并且让他们审讯。锦衣卫下辖的南北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北镇抚司负责传达、受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三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行刑者是锦衣卫校尉,他们受过严格的训练,技艺娴熟。由此看来,说锦衣卫是爪牙走狗并不为过。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20 

匈奴为什么会有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

  说到匈奴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个民族的人习俗文化什么的和中原地区的完全不一样的,不如“父妻子继,兄死娶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

  这习俗起源于氏族部落开始族外婚时期,具体表现为“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这种习俗肯定给匈奴妇女造成了极大的身心伤害,使得伦理道德观念难以在氏族扎根与生长,从而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

  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早而居的传统,决定了没有稳固的生存区域。而在草原上生存是很不容易的,冰天雪地又地广人稀,食物难得,生存是大问题。为了繁衍子嗣,女人就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又由于草原上各部落之间征战不休,男子早亡情况严重。一旦谁家的男子英年早逝,他劳神费力娶来的妻子就会被自己的儿子或者兄弟接收。在生产力低下的时候,这样省去了一大笔开销。而对家庭影响很少,至于爱情问题,是没有人考虑的。

  人类社会,从来都是”仓禀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身处饥寒交迫的状态,是很少有人顾虑脸面的。吃饱穿暖了才懂得体面与讲究礼仪,才知道什么是文明与道德。

  匈奴人当时之所以认为这样做顺理成章,是因为自己的生活水平低下。原始部落时期,于苍茫的大草原生活,娶一个老婆总要成群结队的牲口做聘礼,一般贫困人家根本不敢想像,往往集全家之力娶一个女子以延续后代。而以后这女子便永远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了,主要职责是不间断地为整个家族生儿育女。

  在辽阔的草原上,有的强悍的男子如果没有自己的子女,还会到别的部落里去抢亲,这时有生育能力女人就显得异常珍贵,这实际上是借腹生子的另一种形式,野蛮是很明显的,但,为了繁衍后代,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匈奴人没有受中原儒家文化的熏陶,没有什么礼仪廉耻和人伦道德观念。尽管他们有近亲不能结婚的规定,即同个氏族的男女不得通婚,亲生母子不得通婚等等,这是出入避免生出人孩子有缺陷的考虑,不是在文明方面的考量结果。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9 

我国货币体系是怎么产生的

  我国从春秋时期进人金属铸市阶段到成国时期巴确立布币、刀货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这一货市体系的形成标志看我国完备的货币制路社建立。

  一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于青铜铲形农具“钱”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市主要是空首布.有装柄的空心銎。

  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的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二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两大类型。刀币形状取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的一种青铜铸币。

  三、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于纺轮或玉璧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四、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形似鬼脸,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的特色与社会风貌。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侯割据的产物。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