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何不担心贴身侍卫会杀自己
古代封建社会为了争夺皇位,他们干尽丧尽天良之事,而且历来发生最多的地方就是皇宫,皇帝被称之为是当年最高危的职业。不仅要防着后宫佳丽,还要防着自己的亲生儿女,所以皇帝这个职业说提心吊胆也不为过。
一般来说,皇帝身边都要有一个贴身侍卫,他们的任务就是不能够让皇帝受伤,并且能够担任此重大任务的人,必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忠心,二是武艺高强,武功高强的人很多但是忠心耿耿可就不好说了。
皇帝的贴身侍卫_皇帝为何不担心贴身侍卫会杀自己_中国历史网
由于皇帝的特殊身份,所以它有非常大的疑虑,一般将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创下战功,而皇帝担心将是他的功劳高过盖主夺掉了将士的兵权,因此谋害功臣的事情经常会有发生。皇帝在这件事上的处理方法就是宁可错杀一百,绝不放过一人。既然古代皇帝这样小心谨慎,那么我们来说一下皇帝他身边的侍卫都是什么样子人。
一共有三类人。
第一类人是与皇帝从小长大的人,因为古代的皇帝在做太子的时候会有人来伴读,也有保护皇帝的人,不过这些人是皇帝最亲近最了解的,这些人从小就要教育要好好的去保护皇帝,他们的信念也是非常的坚定。皇帝会给予一定的信任。
第二类人就是皇帝身边的侍卫,他们的待遇都非常的丰厚,俗话说的好:人为财死。大部分人一生都在追求财富,使得自己能够生活的更好,在古代也是这样。
第三种是要皇帝了解贴身侍卫的祖宗八代,皇帝如此谨慎,当然不会在身边安插身份可疑的人,那些从小跟皇帝一起长大的人,他们也有父母也有家庭,有亲人,所以皇帝会亲自去选自己的贴身侍卫。
而且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他们一般人都没有实权,虽然他们有很强的武功,但是却没有武将之权,因此皇帝不担心他们可以取缔自己,在历史上有妃子谋害皇帝,有官宦控制得了皇帝,但是很少有贴身侍卫在皇宫当中残杀皇帝,所以贴身侍卫只会对皇帝忠心耿耿。
总体来说,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家族使自己的事业有更好的发展,所以只能够选择对皇帝忠心耿耿,否则株连九族一环扣一环将会是灭族之灾。
古代天牢和地牢有什么区别
有人细说:天牢就是天上的牢,把你吊起来;地牢就是在地上挖的牢房,把你埋起来。真的是让人忍俊不禁。接下来小编就跟大家一起了解下这天牢和地牢的区别吧。
1、天牢
天牢,常指设置在京由朝廷直接掌管的牢狱。与地牢(地面以下的牢房)相区别,指地面以上的牢房,是关押重刑犯人的地方,因监狱里暗无天日,故称为「天牢」。
指群山环绕、形势险峻、易入难出之地。《孙子·行军》:“凡地有絶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曹操注:“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张预注:“山险环绕,所入者隘为天牢。”
天牢与地牢的区别_古代天牢和地牢有什么区别_中国历史网
天牢是用来关押皇亲国戚之类或者官府官员的人物,又称为上牢。
2、地牢
构筑于地下的监牢。
《魏书.卷五十八.杨播传》:「洛周脱津衣服,置地牢下,数日,欲将烹之,诸贼还相谏止,遂得免害。」
所以说地牢就是来关押平民百姓的监狱。
天牢是皇家的,是关压一定势力人的地方!地牢就很平常了,刺配啊,犯科,小偷啊等等一些有犯法,甚至过错的人关押的地方,说白了就是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关入天牢的因为不够资格!
总而言之在如今看来,监狱就是囚禁犯人的建筑物而已。天牢,地牢,死牢等等都在历史中说明了犯法的悲惨下场。改过自新是一方面,但难以脱身充分说明了这个地方的可怕。历史上的牢狱有着在各种阶段中的各种变化,但限制自由是从古到今唯一的目的。天牢,地牢,或许有些区别,但人是一样的,犯了法就是这样的下场!我们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汉朝和唐朝哪个强大
现在的人们一提到古代的盛世,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汉唐”这个词,其中包含了汉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的确,汉朝出现了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之后的第一个盛世,而唐朝又一直都是以盛世而闻名,但是这两个朝代之间,究竟哪一个朝代才是更加名副其实的盛世呢?汉朝和唐朝到底哪个朝代要更厉害一些?
说到我们中国古代的封建朝代,那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汉朝和唐朝了。要是说这两个朝代哪个朝代更加强大的话,我觉得应该是汉朝了,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观点,不代表别人。为什么要说汉朝要更加强大一些呢,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来说一下汉代和唐代相比较来说更加有优势的一点,那就是汉代更加的具有稳定性,维持的时间更加长久。
我们从这两个朝代所存在的时间就能看出来,大汉加起来一共屹立不倒了有四百年,而大唐一共坚持了两百多年就灭亡了,所以说汉朝唐朝的生命力更加的顽强。在汉朝存在的四百年里,它大多数时候都是很强大的。唐朝虽然有非常繁荣的时候特别是唐玄宗的时候有一个很繁华的盛世,让当时的唐代在世界上都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可是这个盛世维持的时间实在是有些短,大概只有三十年左右。
一场变乱就让繁华无比的唐朝从顶峰一下子掉到了山谷里面。从这一点上来说,汉朝虽然没有像唐朝的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无比的时代,但是它却胜在稳定,并且他也有比较繁华的时候,那就是汉景帝和汉文帝的时期里的文景之治,汉朝相比唐朝的话更是一种平稳的发展,所以他的后劲比较足可以让他走得更远。
而且在汉朝的历史上还有五次比较著名的繁荣盛世,这比中国古代的任何一个朝代都多。并且汉朝的战绩也是很强大,比如说汉朝就彻底消灭了他最大的敌人匈奴。整个国家的有能力的武将也特别多,比如说我们很熟悉的卫青呀,霍去病呀,李广呀,还有陈汤和窦宪还有班超等等,这些人都在汉朝的历史上有着十分巨大的功劳。
在民心所向这一点上汉朝也是各个朝代里面做的最好的,通常来说历史上我国的每一个朝代延续上两三百年以后就会失去民心,让人心开始起义反对他们的统治。可是汉朝却不是这样,当初王莽篡位了以后西汉灭亡,但是人们依然是希望汉朝继续统治着天下。很多的农民起义军都继续拥护者汉朝的后代起义反对王莽的统治。最后还是让身上有汉朝皇室血脉的刘秀当了老大最后重新恢复了汉朝的统治,建立了东汉。在我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朝代是灭亡了以后又重新建立起来还能又再一次的回到非常繁荣昌盛的时代。汉朝是唯一的一个。
虽然重新建立起来的东汉王朝比不上西汉顶峰时期那么强大,但是也是不能小看的。东汉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许多的贤明的皇帝。比如说建立了东汉的汉光武帝刘秀,还有汉明帝刘庄,还有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等等,这些皇帝都是比较有名的明君。在东汉建立持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它的国家实力一直都比较强大,国家的局面也非常的稳定,没有说是会出现一些叛乱啊政变什么的。一直到末期的时候,汉恒帝和汉灵帝的时候东汉才慢慢的开始走了下坡路,开始衰弱。
可是就算它已经如此的衰弱了,它的生命力都没有完全的断绝,刘家皇族的人还一直在延续着汉朝,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刘备了。他就是具有汉朝皇室的血脉的人。他又在一大批跟随者的帮助下,建立了他的蜀汉,这从一定角度上来看的话,这依然是汉朝生命的延续。
在东汉末年国家那么动乱的情况下,刘备能够在那样的一个乱世里继续坚持着汉朝的延续,真的是很让人震撼。就算是我们很熟悉的三国了,其实也都是包括在汉朝的历史中的,那些我们非常熟悉的人比如曹操孙策孙坚等人都是一直生活在东汉的。我们从这些人的身上就能够看出来,汉朝的人的聪明勇敢,强大坚定的品格。
很让人震撼的是在汉朝已经灭亡了以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这周边的少数民族。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匈奴的一个贵族,他叫做刘渊,他就说自己是汉朝的后代,他还在匈奴建立了汉国的政权。这其中的原因还是这位在汉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就一直在和匈奴的单于和亲,所以这个人就一直说自己是汉朝的后代。就像刘渊这样的一个匈奴的人都把自己的国家的名字叫做汉国,我们可以看出来汉朝在当时有多么的的影响力了。
所以汉朝的稳定性和生命力是远远要比唐朝强的,唐朝比汉朝强大的就是国家在繁荣时期要比汉朝更加强大。还有唐朝还有非常厉害的一处就是唐朝的文化发展特别快,比较壮大,唐朝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学家和诗人,这是汉朝几百年来都比不了的。但是从整体上来分析的话,我自我还是认为汉朝是要比唐朝强大的,当然这只代表我自己的看法。
汉朝和唐朝隔了多久
汉朝和唐朝相隔398年。汉朝220年灭亡,唐朝618年建立,所以两者间相差了398年。
1、汉朝
汉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百、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
2、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华人多自称为唐人。
唐朝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是当时的世界强国之一。唐朝周边属国新罗、高句丽、百济度、渤海国、日本等在其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
在唐朝的前半叶,经济、社会处于上升阶段,社会先进、文化繁荣,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艺术与技术版的大输出朝代,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同时给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中汲取诸多权。
唐末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土地、盐铁、赋税等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唐朝中叶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
汉朝和唐朝的相似之处
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轮回圈,在中国的11个大一统王朝中,汉与唐是两个鼎盛的朝代,两个最能代表中国的朝代,而这两相隔几百年的王朝中,居然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一:汉、唐的前任王朝命运相似
汉朝之前是秦朝,唐之前是隋朝,而这个朝代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辉煌的朝代,在文化上秦始皇制定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
基建上,秦朝修建了万里长城,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而隋朝开创了京杭大运河。
而这两朝代都只经历了两代皇帝就灭亡了。
第二:开国皇帝都政绩平平,继位者却大放光彩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打天下的时候,表现惊人,但治天下的时候,却政绩一般,他的后代中出现了汉文帝、汉武帝这样文治、武功比较出色的皇帝。文景二帝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开辟了丝绸之路,开疆扩土,成就了“汉武盛世”;
唐朝开国者李渊与刘邦有着相似的命运。李渊打天下主要靠李世民,而自己当政业绩也找不出几处可圈可点之处,晚年太子之争,更是引发了玄武门事变,自己被迫变成了太上皇,提前退休了。而他的儿子李世民却成了开明皇帝,实现了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继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第三: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两位女强权者
汉唐早期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女权者,汉朝出现了吕后专政,唐朝出现了武则天建立武周王朝。在这两位女权者的背后,都出现了外戚政权。
相比汉朝吕后,武则天差点将李唐王朝的江山传给自己武家后代。
第四:两朝都分别打败了当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华辉煌历史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页,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将领打败了匈奴,迫使这一强盛的游牧部落望风臣服,一半投降归顺,一半仓皇西逃至欧洲。
这两个王朝刚开国的时候北边都有一个强邻居,而且这个强势的邻居都不是善茬,都喜欢上门来找事,但他们都最终被这两王朝打败了。只是,汉匈之战打了百年,而唐朝只用了三年就灭了东突厥。
相比汉朝打的如此艰辛,唐朝就简单多了。
首先:对臣服的突厥的部落采取拉拢的手段,以削弱突厥的实力。
其次:唐朝册封薛延陀的首领乙失夷男为可汗,分化了突厥的内部势力。
最后:决战时,唐朝采取“只诛首恶”的态度,只要不参与战争的部落,都一律宽容。
唐朝仅花了3年时间,就顺利灭掉了突厥,突厥西迁,最后演化为土耳其。
第五:被打败的民族西迁后都引起了欧洲格局的变化,
匈奴西迁后,遇上了罗马帝国,匈奴王阿提拉猛揍罗马,逼得罗马帝国不得不求和,被称为“上帝之鞭。
而土耳其则打败了欧洲的拜占庭帝国。
第六:两朝都出现了戚宦之争
88年10岁的汉和帝继位,由窦太后临朝称制。92年,汉和帝利用宦官扫除了窦氏戚族,汉和帝亲政,自此之后,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使东汉国力达到了极盛,实现了永元之隆。
而105年,27岁的汉和帝病逝,出生百日的少主刘隆即位,是为殇帝,在位8个月后离世,又迎立汉章帝之孙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由邓太后临朝听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使东汉度过“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邓太后一方面限制自己的家族势力,另一方面却对宦官势力有所纵容。
121年,邓太后逝世,汉安帝亲政,邓氏戚族被灭。汉朝皇帝开始像走马灯一样连续更换,延光四年3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于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刘懿为帝,史称汉前少帝,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了,孙程迎立刘保为汉顺帝。
整个东汉末年,皇帝不停地更换,政治权力也随着不同的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变换着,搞得民不聊天,直接引发了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
而唐朝后期也出现了类似东汉后期的官宦之争,唐宪宗晚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争,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
太和九年,唐文宗与李训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最后失败告终。而后,官宦之间的矛盾升华,引入了藩镇势力,为之后藩镇割据埋下种子。
第七:两朝灭亡的方式惊人相似
汉朝(前202年-8,25-220年)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被承认的皇帝计24位,享国406年,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21帝,享国289年。
两朝最后都发生了农民大起义,汉朝发生了黄巾之乱,唐朝发生了黄巢起义,而且镇压起义之后两朝都陷入分裂,汉朝诸侯并起,随后进入三国;而唐朝却是藩镇割据,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其实中国这10几个朝代中,一对比会发现,有许多细思极恐的事情,而这些朝代就像一个轮回一样,他们之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汉朝和唐朝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汉朝的对外关系在汉高祖刘邦到文景时期主要是与民休息,主要致力与国内,因而其外交政策更多的是屈辱性的和亲;到了汉朝的繁荣期即汉武帝时期,其外交政策更多的表现为武力征服,汉武帝曾三征匈奴;
到了中后期,即汉武帝死后,汉朝的对外关系更多是与周围和平相处,比如昭君出塞等等,汉明帝时期蔡谙还去印度取经,这些都能体现出当时外交政策的一些特点。但是这各时期的和平与前期不同,这个时期是国力强盛时期的友好往来,而建国初期也进行过一些和亲,这些是屈辱性的,比如,刘邦在白登山之围后的和亲就是屈辱性的。
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明,和周边的国家都保持友好的关系,例如与三韩,日本和天竺。三喊你可以算是唐朝的属国;日本和唐朝的交往主要是通过遣唐使和民间宗教组织的相互访问进行的;而唐朝和天竺的交往则是围绕佛教进行的,大家都熟知的玄奘(唐僧的真人版)和义净在这个时候都去天竺(印度)取过经。
汉朝和唐朝和亲有什么区别
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两个王朝,但两个王朝在对外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过和亲政策,将自家的公主下嫁到蛮荒偏远的异族去,从和亲后的成果来看,汉朝的和亲要比唐朝成功,为什么这么说?汉、唐的和亲不是真如现代人吹捧的那样是为了世界和平,实质上仅仅只是为了边疆安全,而汉、唐和亲后的结果是汉朝更成功。
匈奴在整个两汉期间,给予汉朝最大的屈辱全是汉朝的老祖宗刘邦两口子承担的,一次是刘邦在白登山被匈奴大军包围,依靠贿赂匈奴王的老婆才解决危机,另一次是吕后执政时期,匈奴王写信给吕后,里面甚至有“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这样侮辱性的话语,但吕后都忍下来了。
也是从刘邦白登山之围后,西汉开始了首次对匈奴的和亲,东汉时期是没有和亲的,西汉时期的和亲也分为两个阶段,从汉高祖时期到汉武帝时期是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和亲可以理解为屈辱性的求和,是因为打不赢匈奴,被迫和亲,为了给自身换来修生养息的时间,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壮大自身的实力后消灭匈奴。
西汉和亲的第二阶段是汉昭帝时期到西汉灭亡,这个阶段的和亲可以理解为拉拢和分化,和亲的对象也不仅仅限于匈奴,还包括丝绸之路上任何可以对匈奴形成威胁的国家,最终目的是为了拉拢这些国家帮助汉朝对付匈奴或削弱匈奴,即在不能完全消灭匈奴的情况下,尽量降低他的实力,当然,能有机会彻底干掉匈奴也不会放过。
比如王昭君,她受命和亲的时候,匈奴已经分裂成两部分,王昭君去的是南匈奴,汉朝的目的是为了拉拢南匈奴一起对抗北匈奴。再比如著名的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她们下嫁的国家是乌孙,乌孙在丝绸之路上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并且和汉朝互为盟国,共同的敌人就是匈奴,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和亲,目的还是为了干掉匈奴。
因此,纵观西汉的和亲,不管是哪一个阶段,被迫求和也好,主动拉拢也好,最终的战略目标都是为了削弱和干掉匈奴,即使和亲做了亲戚,也始终视匈奴为敌人,这个原则在整个西汉都是始终不渝地坚持,到了东汉,匈奴已经被削弱得完全对汉朝造不成任何威胁了,和亲也就停止了。匈奴再次对中原造成威胁时,就到东晋时期了。
古代打屁股的刑罚是什么
在古代的打屁股和现在可大有不同,毕竟也是刑罚的一种,切不可小觑。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笞刑
汉文帝废肉刑,将早在奴隶社会就已有的笞刑取代黥、劓、刖左趾,使笞刑成为汉代重要的刑种。汉景帝时,制定《箠令》,规定用于笞刑的刑具应是长五尺、本大一寸、末薄半寸且平节的竹板,受刑的部位是臀部,行刑者不能换人。
魏晋时,妇女受笞刑不能打臀部,而要打背部。隋朝时笞刑被正式定为新五刑之一;唐以后笞刑的刑具改为用大头二分、小头一分半的荆条;清朝时小荆条改为长五尺五寸、大头一寸五分、小头一寸的小竹板。虽然笞刑并非损伤肢体的肉刑,但笞打也触及犯人的皮肉,往往笞刑没有执行完就把人打死了,也是一种酷刑,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废除。
杖刑
南朝梁武帝将杖刑正式列入刑书,使其成为法定刑,实际上杖刑也主要是打屁股,所用的“杖”是生荆制作的。廷杖也属于杖刑,不过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杖刑。廷杖的下令施刑者是皇帝,受刑的是朝廷大臣,受刑地点多是在朝廷上,施刑由太监指挥。
廷杖最早也出现在汉代,不过使廷杖成为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明代还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廷杖程序。明嘉靖初年,发生“议大礼”事件,受廷杖的大臣就有一百三十四人,打死十七人。
汉朝和唐朝哪个影响力大
说盛世必道汉唐,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说不尽道不完的伟大帝国。两相比较,现时国人似乎觉得唐朝更牛逼,个人觉得汉朝更牛逼。理由如下:
1,汉立国四百年,唐立国三百年,汉胜(东西汉中间虽有个王莽篡位,但唐朝中间也有武周代唐)。
2、军事上,汉胜唐。汉朝除初期对匈奴作战比较被动外,对内对外战争完胜,拓西域,灭匈奴,不教胡马度阴山。即使汉亡,它的继承者“魏、蜀、吴”三个军事集团对付四方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完全是打着玩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曹魏一己之力能征辽东(高丽),控西域(这一点宋朝的皇帝应该脸红),蜀汉七擒七纵孟获。更难得的是,汉朝四百年,不论长安还是洛阳,都城始终都在中央政权手中。
唐朝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世界著名。唐初对突厥也比较被动,后虽然也消灭了突厥。但是对西域的控制力度较弱,比不上两汉,不但表现在对中亚的开拓过程中与阿拉伯帝国竞争失利,即使自汉朝以来就归顺中央的西域诸国也是反叛无常。再次表现在与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终唐一朝,吐蕃始终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并且始终威胁着唐朝的安全(青藏高原是元、明、清三朝千辛万苦才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的)。
所谓的几个著名的公主嫁给干部,那是国与国之间的联姻。不是上下级的赐婚。唐朝都城长安曾四次被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叛军、潘镇割据军队攻破(755年,安禄山破长安,763年,吐蕃破长安,783年,泾原叛军破长安,881年,黄巢破长安),长安基本被打烂了,龙脉尽失,这也是为什么唐朝灭亡后,再也没有中央政权将都城定在长安的原因之一。
唐朝灭亡后,它的继承者汉族割据政权完全被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压制,比起三国时期汉族割据政权差远了。就算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甚至都不能控制幽云十六州和河套平原,更别提西域了。
3、经济上,汉胜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强弱的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人口数量了,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GDP。《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汉桓帝永寿二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唐朝即使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大发展,至最顶峰的安史之乱前,都没有达到东汉末年的规模。
4、文化上,汉平唐。汉朝武帝期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华民族两千年的主流价值观。最牛逼的是,汉朝给了古老的华夏族一个崭新的名字—汉族。即使有唐诗,即使有万邦来贺的天可汗和现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两千年来,汉人从来就是汉人,没有变成唐人(不信的话可以看自己的身份证)。汉朝还给中原农耕民族注入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血性,封建社会两千年来,中华名将灿若星河,能说出这句话的也只有汉将陈汤。
总之,汉朝比唐朝,汉朝完胜。之所以现在唐朝的地位没有汉朝高,除了年代更久远外,应该是汉朝的文化工作者宣传工作没有做好,唐朝有李白等一众写手的吹捧,才获得了现在的地位。
长江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长江旅游线上最著名的风景区当属长江三峡。是长江旅游的热点,1985年被选入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它西起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近200千米。
18649、最西面的是瞿塘峡,从白帝城到大溪镇,长8千米,以雄著称,有“夔门天下雄”之说。瞿塘峡雄伟壮观,名胜古迹很多,以粉壁石刻为最,还有古栈道遗迹、古人悬棺、诸葛八阵图、刘备托孤的白帝城等;
18650、中间为巫峡,西起巫山大宁河口,东到湖北巴东的官渡口,全长40千米,以秀著称。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屹立在南北两岸,挺拔秀丽,是三峡山水美景最迷人的一段,其中最著名的是神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