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八百年观后感1000字
一部恶补楚文化历史的纪录片。“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作为一个湖南人,这应该是我关于楚国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印象。央视播出《楚国八百年》完全刷新了我对于楚国的所有想象,除了为后人熟知的屈原,原来这个“王朝绵延了800年”,原来“楚人一直是以中原之民自居”,原来“老子与楚国还有关联”,原来“伍子胥与楚国还有那么深刻的纠葛”……
所有这一切,让我重新了解楚国,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从诞生之初,到挺进中原,到变法图强,到大厦将倾,再到最后灭亡,一部坎坎坷坷的楚国历史,宛如诸多王朝的兴衰沉沦史,反反复复,总是如此相似,却又如此特立独行。挺有意思的一部纪录片,引人入胜,看得出来,央视、湖北等多家单位花了大力气。
1、兴衰800年,但楚人其实是历史的大赢家,你知道吗?商朝驱除楚人,因此楚人被挤压到所谓的南蛮之地,其实在楚人心中,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原人。兜兜转转800年,楚人陈胜、吴广起义;西楚霸王楚人项羽,分封天下;刘邦攻破秦都咸阳,又战胜项羽,创立大汉王朝,要知道刘邦也是楚人……世事沧桑,但楚人在历史中书写了璀璨的一页。从这一点看,楚人确实是大赢家。
2、楚人是炎帝火师祝融的后代,楚人跟老子还有点渊源,你知道吗?纪录片第一集讲,原来楚人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祝融。我一直以为他们发源于南蛮,其实不是。楚国的军事战斗力强大,但是万万没想到,这部纪录片中提到老子竟然也是楚国人,要知道,老子可是“无为而治”。
3、楚国的军事战斗力怎么来的?纪录片第三集“受挫”告诉你答案。楚国深受蛮夷文化影响,不受礼仪文化的约束,于是攻打周边国家,楚成王时期,试图称霸天下,不承想在城濮之战中,被晋文公所败。楚国由此盛而衰。
4、楚国知耻而后勇,楚国能够再次“雄起”吗?第四集王孙满的那句至理名言给了我们答案:能否拥有天下的统治权,在德不在鼎。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制霸天下,不单单需要雄厚的武力,还得有令人心悦诚服的文化力量,这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不二法则。
5、楚国重整旗鼓后,楚灵王昏庸无度,伍子胥要开写楚国历史了?原来丝绸之路是从楚国开始的,你知道吗?历史没有让伍子胥成王成霸,而是让楚国的国运颤颤巍巍地保留了下来,纪录片第5、第6集讲述伍子胥攻打楚、楚再次陷入崩溃的边缘,却又苟延残喘地活了下来。楚昭王时期,楚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楚国在此时,还开辟了古代丝绸之路,开放给楚国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6、商鞅变法、吴起改革的结局,你知道吗?商鞅在秦国,吴起在楚国,两个国家开始改革,结局却大相径庭,商鞅虽死得凄惨,秦国逐渐强大;而吴起被被射杀于楚悼王尸首之上,但楚国却开始堕落沉沦。
7、屈原其实也想变法,无奈国力已经经不起折腾,楚国的灭亡究竟为何?从前总觉得昏君是主因,但其实楚国的衰颓也不是一朝一夕所成,也经历了上百年的时光消磨,有一种历史注定的悲哀。
《楚国八百年》展示了楚国兴衰八百年的历史进程,每一集既相互联系,却又独立成篇。总撰稿人是张宏杰,《百家讲坛》里的名嘴,《论乾隆》系列当年我可是戴着耳机听完的,张老师庄重又不失幽默,挺有意思的。《楚国八百年》真是纵横捭阖,像一副画卷,英雄情结和史诗情怀比较让人过瘾。
再加上制作考究,从画面到音乐(网友吐槽虚拟场景太多,其实我反而觉得节目团队的不容易,毕竟让一个距今几千年的王国复原,虚拟场景做起来其实还蛮费时费力的,着实不容易,尽管做得还有点粗糙,但国内技术估计就暂时这个水平了),都比较精致,随便捯饬一下感觉都可以剪辑出一档湖北省的对外形象宣传片了,甚至还特别制作了主题曲,试想近年来能够做主题曲的纪录片,在我脑海中好像只有《第三极》这类大投资了。《楚国八百年》用心用意,弥足珍贵。
如果要扒一扒这部纪录片的不足,也许最大的问题还是张宏杰老师的撰稿吧,真是各种煽情啊,让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爱楚国爱到痴狂了。感觉有点把所有的功德都归因于楚人了,其实,历史才是造物主啊,他耐心的一遍一遍讲解着同一个道理,楚人不过是恰好成了这个幸运儿。如果以后还有同类题材纪录片,煽情还是请把握好度。
楚国八百年观后感1000字
一部恶补楚文化历史的纪录片。“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作为一个湖南人,这应该是我关于楚国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印象。央视播出《楚国八百年》完全刷新了我对于楚国的所有想象,除了为后人熟知的屈原,原来这个“王朝绵延了800年”,原来“楚人一直是以中原之民自居”,原来“老子与楚国还有关联”,原来“伍子胥与楚国还有那么深刻的纠葛”……
所有这一切,让我重新了解楚国,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从诞生之初,到挺进中原,到变法图强,到大厦将倾,再到最后灭亡,一部坎坎坷坷的楚国历史,宛如诸多王朝的兴衰沉沦史,反反复复,总是如此相似,却又如此特立独行。挺有意思的一部纪录片,引人入胜,看得出来,央视、湖北等多家单位花了大力气。
1、兴衰800年,但楚人其实是历史的大赢家,你知道吗?商朝驱除楚人,因此楚人被挤压到所谓的南蛮之地,其实在楚人心中,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原人。兜兜转转800年,楚人陈胜、吴广起义;西楚霸王楚人项羽,分封天下;刘邦攻破秦都咸阳,又战胜项羽,创立大汉王朝,要知道刘邦也是楚人……世事沧桑,但楚人在历史中书写了璀璨的一页。从这一点看,楚人确实是大赢家。
2、楚人是炎帝火师祝融的后代,楚人跟老子还有点渊源,你知道吗?纪录片第一集讲,原来楚人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祝融。我一直以为他们发源于南蛮,其实不是。楚国的军事战斗力强大,但是万万没想到,这部纪录片中提到老子竟然也是楚国人,要知道,老子可是“无为而治”。
3、楚国的军事战斗力怎么来的?纪录片第三集“受挫”告诉你答案。楚国深受蛮夷文化影响,不受礼仪文化的约束,于是攻打周边国家,楚成王时期,试图称霸天下,不承想在城濮之战中,被晋文公所败。楚国由此盛而衰。
4、楚国知耻而后勇,楚国能够再次“雄起”吗?第四集王孙满的那句至理名言给了我们答案:能否拥有天下的统治权,在德不在鼎。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制霸天下,不单单需要雄厚的武力,还得有令人心悦诚服的文化力量,这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不二法则。
5、楚国重整旗鼓后,楚灵王昏庸无度,伍子胥要开写楚国历史了?原来丝绸之路是从楚国开始的,你知道吗?历史没有让伍子胥成王成霸,而是让楚国的国运颤颤巍巍地保留了下来,纪录片第5、第6集讲述伍子胥攻打楚、楚再次陷入崩溃的边缘,却又苟延残喘地活了下来。楚昭王时期,楚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楚国在此时,还开辟了古代丝绸之路,开放给楚国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6、商鞅变法、吴起改革的结局,你知道吗?商鞅在秦国,吴起在楚国,两个国家开始改革,结局却大相径庭,商鞅虽死得凄惨,秦国逐渐强大;而吴起被被射杀于楚悼王尸首之上,但楚国却开始堕落沉沦。
7、屈原其实也想变法,无奈国力已经经不起折腾,楚国的灭亡究竟为何?从前总觉得昏君是主因,但其实楚国的衰颓也不是一朝一夕所成,也经历了上百年的时光消磨,有一种历史注定的悲哀。
《楚国八百年》展示了楚国兴衰八百年的历史进程,每一集既相互联系,却又独立成篇。总撰稿人是张宏杰,《百家讲坛》里的名嘴,《论乾隆》系列当年我可是戴着耳机听完的,张老师庄重又不失幽默,挺有意思的。《楚国八百年》真是纵横捭阖,像一副画卷,英雄情结和史诗情怀比较让人过瘾。
再加上制作考究,从画面到音乐(网友吐槽虚拟场景太多,其实我反而觉得节目团队的不容易,毕竟让一个距今几千年的王国复原,虚拟场景做起来其实还蛮费时费力的,着实不容易,尽管做得还有点粗糙,但国内技术估计就暂时这个水平了),都比较精致,随便捯饬一下感觉都可以剪辑出一档湖北省的对外形象宣传片了,甚至还特别制作了主题曲,试想近年来能够做主题曲的纪录片,在我脑海中好像只有《第三极》这类大投资了。《楚国八百年》用心用意,弥足珍贵。
如果要扒一扒这部纪录片的不足,也许最大的问题还是张宏杰老师的撰稿吧,真是各种煽情啊,让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爱楚国爱到痴狂了。感觉有点把所有的功德都归因于楚人了,其实,历史才是造物主啊,他耐心的一遍一遍讲解着同一个道理,楚人不过是恰好成了这个幸运儿。如果以后还有同类题材纪录片,煽情还是请把握好度。
楚国八百年的介绍
《楚国八百年》是由中央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和湖北卫视联合摄制,张晓敏执导的人文纪录片。
该片共分为《初生》《觉醒》《受挫》《称霸》《歧途》《劫难》《变革》《涅槃》八集,第一次完整地讲述楚国800年的历史和楚文明。
该片于2014年2月24日至3月3日,在CCTV-1、CCTV-9、湖北卫视同步播出。
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甚至第一把铁剑,都出现在楚国。三千年前创造辉煌历史的楚国,今天的人们却知之甚少。
全盛时期的楚国北到黄河,东达东海,西至巴蜀,南抵岭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创新之中形成的楚国文化,对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南和西南地区影响深远。楚辞的浪漫优雅、青铜器的庄严厚重、漆器的神秘艳丽,这些极具标志性的楚文化遗存早已溶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标志。
楚国自立国到公元前223年灭国,历经四十几代君王,楚人一直在为重回中原,称霸乃至一统中原的目标努力。楚武王熊通年逾七十征讨随国,战死沙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将武力与礼仪合二为一,一鸣惊人,使楚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成长为问鼎中原的强国。楚灵王空有野心却被物欲蒙蔽,大肆建造章华台,便有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一典故。楚怀王偏信张仪、令尹子兰,背信盟国齐国,疏远屈原,终致国力衰微。
楚国八百年为什么起源于淅川
楚国王族先祖原为周天子帝师,因教化之功而受封于南阳盆地西南。楚熊氏带领楚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在中原政权与九黎族交界的荒蛮之地(今淅川和西峡)开宗立国,在今淅川建立了始都丹阳。楚政权从为天子镇守南方的一方诸侯逐渐壮大,因姓氏高贵、久居边陲,后擅铸鼎器、自立为王,与中原诸侯分庭抗礼。楚国800多年的历史,有400多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
楚人性格狂放、不拘俗礼,追求浪漫与真理,诞生了写下《九歌》、《天问》等不朽名篇的大诗人屈原。这种不屈不挠的性格和奔放心态,成就了南阳人传承数千年的文学脉络,并在当世大放异彩,南阳作家群、南阳诗人群等等都是例证。
楚国八百年历史,四百多年建都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可几千年来它们一直都沉睡在地下并不为人所知,40多年前国家在这里修建了丹江口水库,使丹淅流域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被大水淹没,成了一望无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丹江口库区水位的不断变化,使这些沉睡几千年的遗址遗物得以重见天日。
楚人以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一路南征,先后统一50多个小国,成为南方霸主,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淅川这个地方也孕育了一代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
中国封爵制度的演变过程
爵位虽然只是一种称号,但它却是社会地位高低和享受物质利益多少的标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商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封爵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嬗变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
1、先秦时期
商朝时期,封爵即分封诸侯,爵称同时也是官称。商王朝在王畿之外,设有侯、伯、甸等称号,分封给商王的子孙和亲族进行管理。这些爵称,实际上就是王畿之外地区的职官名称。西周时封爵制度更加正规化。内服官的爵位分为公和伯侯两等,凡太师、太保、太史都为“公”爵;凡是王畿内贵族入朝为卿称为“伯”爵;而四方诸侯入朝为卿则称为“侯”爵。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则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等级差别。
封爵制度_中国封爵制度的演变过程_中国历史网
春秋时期,原本是官职的卿、大夫,也开始作为爵称。如卿有上卿、中卿、亚卿的等级差别,大夫则有上大夫、中大夫等爵称。至战国时期,不少国家开始改变按血缘关系授予爵位的做法,而主要根据对国家功劳、贡献大小来授予。
2、秦汉六朝时期
秦自商鞅变法后,逐渐实行二十等爵制度,称号是公士、上造、簪鸟、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秦实行的是军功爵制,把在战争中立下的军功同爵位、享受的待遇联系起来,并且主要面向军队战士和立有战功的平民。这同此前的封爵制度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一是改为了以血缘亲疏定爵位高低的做法,二是这种爵位享有的仅仅是衣食租税,而不掌握食邑和封地内的政权和兵权,而且爵位也不世袭。
3、唐宋时期
隋唐时期封爵制度又发生了一定变化。隋唐都实行九等爵制,只是爵名略有不同。唐代九等爵位为: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国开县子、开国县男。唐代封爵在内容上同前代也有不同之处,所授爵位一般都不享有实际封地或封邑,只有在爵位前加上“食实封”,才能享受封地内的租税,而能获这种爵位者也是极少的。
宋代封爵制度与唐代基本一致。只是爵位增加了三级,为十二级: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同唐代一样,封爵的食邑也是虚数,只有明确食实封的爵位才能享受实际收益。元代凡宗室、附马通称王,有实封的采邑。
4、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封爵制度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明代封爵有皇室与百官之分。皇室以皇子为亲王,亲王之子为郡王,都为实封,且可世袭,但袭王位者必须为嫡长子。庶子支派则封以奉国将军、镇国将军等虚爵。除了皇室封王之外,文武官员的封爵只有公、侯、伯三级,不一定都世袭,而且只有岁禄,并无实际的封邑。
清代封爵同样有宗室与百官之分,分别称为王爵和世爵。王爵也称为显爵,分为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亲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按宗亲世系分别授予。宗室凡年满二十者均可题请。世爵是封给功臣贵戚的,共分九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清代封爵都没有实地。
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
第一位秦始皇:
要说有作为的皇帝那么肯定是要首推秦始皇了,因为秦始皇扫六合而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形成车同轨、书同文的混乱局面,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的入侵;可称之为千古一帝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同时他也是一个有名的暴君,焚书坑儒,破坏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焚烧了不少的百家经典。
第二位汉武帝: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在今天我们把它引用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汉武帝绝对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他打破了汉朝长期以来用和亲换取边境和平的局面,积极抵抗匈奴;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我国同西域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丝绸之路”。不得不说汉武帝眼观独到,在那时就想到了要与世界接轨。汉武帝可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
第三位唐太宗:
都说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皇位是不合法的,他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才得到的皇位;但是我认为只要是能对百姓好的皇帝他就是一个好皇帝。在诸多的帝王中李世明绝对是一个很少见的帝王,因为他是一个能打天下又能治理天的有道明君。广纳善言,从谏如流,任人唯贤,任用贤臣;要不然的话,像魏征这样的人要是在明朝不知要死多少回了!完善前朝科举制度,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唐帝国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第四位宋太祖:
结束了五代十国各自为政的局面。务农兴学,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疾苦。杯酒释兵权轻轻松松的将各位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不像刘邦和朱元璋那样大杀功臣,搞得满朝文武人心惶惶;但是他过渡的重文轻武,导致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我们也都知道在宋朝文官是很受欢迎的,宋朝也可算得上是我国文化的繁荣期。
第五位康熙帝:
康熙,这个将帝王权术运用的十分娴熟的皇帝,老成持重,懂得权利的平衡,他拿下权臣鳌拜、平定三藩的叛乱、收复我国的宝岛台湾。不得不说康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皇帝,在清朝的皇帝表中他认第一绝对没有人敢说第二。
曹雪芹为什么没写完红楼梦
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百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
在曹雪芹之外索隐出多达65个作者,如洪升、吴梅村、冒辟疆、顾景星、袁枚、曹頫、曹颙及其他闻所未闻的人物都被拉来做《红楼梦》作者,炒作、娱乐、戏说的成分大于求真、求实、求是的成分。
曹雪芹著《红楼梦》,有史证度,有自证。史证即胡适、周汝昌等人考知证出来的史料,自证即原著第一回作者自序及署名。文中与书名题旨“金陵十二钗”、自题诗“满纸荒唐言”、创作经过“十载五次”、作者斋号“悼红轩”相连的是唯一的曹雪芹。
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道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内财富,不仅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在绘画、影视、动漫、网游等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衍生作品,学术界、社会上围绕《红楼梦》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与谈论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康熙为什么传位给老四
清朝的康熙皇帝子孙众多,据统计他共有有三十五个儿子、九十七个孙子。在众多的儿孙当中,康熙最喜欢的是雍亲王(雍正皇帝)之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康熙帝之所以传位给皇四子雍正,是因为康熙偏爱乾隆的原因,那么康熙为什么如此偏爱乾隆呢?据说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时,就被眼前这个少年吸引住了,后来看了他的生辰八字后,康熙更是十分的器重他,也正是因为弘历的八字,才有了后来的乾隆皇帝。
那是康熙皇帝生命中最后的一个春天,圆明园牡丹台前数百牡丹开得正艳丽。雍亲王提出请父皇来家中观赏牡丹,康熙帝欣然答应。这是爱新觉罗家族中两个伟大人物的历史性见面,康熙帝和后来的乾隆帝,在圆明园第一次见面了。不过那时的弘历还只有十二岁,他不可能了解这一次偶然的见面对自己乃至对国家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这一次见面,弘历让康熙帝过目难忘。这个孩子十分的与众不同。凭借着丰富的阅人经历,康熙帝确信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会非同凡响。康熙帝慈爱地向弘历招了招手,让弘历来到自己的面前,询问他的功课,弘历落落大方地背了几段,从头到尾利落清晰地讲解了一遍,过后一阵喜悦牵住了康熙的心。他见过的所有孙子中,弘历无疑是最出色的。
于是在康熙帝回到皇宫不久,就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的决定,他要把弘历带进宫来亲自教导他,于是在最后的一年里,康熙皇倾心教导弘历,可以说弘历的到来,和最终的受宠,就已奠定了雍正的皇位,这对雍正和弘历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同时也对整个清朝都是好事,因为这一举动成就了清朝80年的繁荣昌盛。
康熙帝病情加重,知道自己以时日不多了,就召来阁老马齐,对他说:''我的四子(雍正)最贤明,待我死后立他为皇帝,他的儿子弘历有英雄气概,一定要封他为太子。''乃以为君臣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训诫胤禛。解脱其头项所挂念珠,对胤禛说:''此乃顺治皇帝临终时赐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言讫而逝。
曹雪芹为什么写红楼梦
曹雪芹出生于康熙年间,他本是汉族,但祖上侍奉皇帝有功,被赐予了满正白旗出身,成为贵族。他出生的时候,正是曹家权炳如日中天之时:他的曾祖父任过江南织造,曾祖母还做过康熙的奶娘。要知道,古代皇子都不是母乳喂养,乳母之恩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亲情了。更何况康熙自幼登基,本身就缺少父爱母爱。他的祖父曹寅更是从小成为康熙的伴读书、侍卫,后来弃武从文,继承了江宁织造的职务。
后来他的父亲、叔伯也都曾经担任过江宁织造。算下来,他家占据这个位置居然长达五十八年之久,江宁织造简直成了曹家的世袭之位,三代为皇家采买劳碌奔波。这样的曹家怎么会不被康熙宠信呢?据说,康熙曾经六次南巡,四次都专门住在曹家,还曾授予曹家“皇家密探”的令牌,享有专折密奏的特权。
出身在这样的优越家族,曹雪芹可谓是掉进了富窝。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风流潇洒的日子。只见他每日都的姐妹丫鬟们厮混在一起,吟诗作对、游戏作乐,曹雪芹本人对此也是甘之如饴、乐此不疲,有时甚至还以给丫鬟们跑腿为乐趣。然而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等到康熙去世,曹家开始盛极而衰、一落千丈。因为曹家在任江南织造时犯有中饱私囊的罪过,雍正皇帝开始对曹家进行清算。被抄家的曹雪芹无奈从江南繁华之地返回北京老宅,由于倾家荡产、身无分文,他不得不靠卖字画为生,有的时候甚至不得不依靠亲友接济过活。
面临人生坎坷、大起大落的曹雪芹饱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让曹雪芹萌生了把自己所经历感悟写成书供后人赏析的念头。根据《红楼梦》开篇自序,曹雪芹是在度过碌碌无为半生后,有一天恍然似有所悟,梦回自己早年所经历的繁华旧梦,特别是往日与诸多美女爱恨纠缠,更让他百感交集。于是天人感应、似有所悟,便提笔把自己往日经历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案,以为纪念。从此一发而不收拾,笔耕不辍十年、前后修改五次,终于写成了这本鸿篇巨著。而为了避免自己因书遭祸,便有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
君不见曹家和贾家同样倍受帝王青睐,获封高官厚禄,成就豪门贵族。君不见雪芹宝玉同样含着金汤匙长大,倍受老祖宗宠爱,整日流连于莺莺燕燕之中,享尽齐人之福。君不见曹贾二人同样在遭受家族巨变,一无所长、穷困潦倒,经历悲欢离合。我们可以确定的说:正是有了曹雪芹大起大落的经历,中国文学史才有幸出现了《红楼梦》这本巨著。曹雪芹为纪念自己人生写出的《红楼梦》自传,成就了这本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红楼梦》又成就曹雪芹名垂青史。
吴承恩的资料简介
吴承恩(1500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1500年(大明弘治十三年)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一个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
1529年(嘉靖八年),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吴承恩大44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
1551年(嘉靖三十年)吴承恩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修建行台察院,尊经阁,增修儒学,表彰贞节,兴办水利等德政事迹。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周游湖南新化(古梅山)卖文写书为生。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
吴承恩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