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从以下角度来看,我们很快就清楚了。

一、所谓的“焚书坑儒”,事实上是一场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

这个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也就是李斯和淳于越等人的权力斗争。当时,淳于越向秦始皇提议,应该依照古法分封诸侯,而不应该采用郡县制。李斯就向秦始皇上奏说,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是一种蛊惑人心的做法。不但不应该采用郡县制,还应该把那些记载这种事情的书籍,全部给销毁。所以才有秦始皇“焚诗书”这样一个举动。

事实上,这就是李斯和淳于越等人之间的一场权力斗争。李斯知道,如果秦始皇采纳了淳于越的建议,那么秦朝皇室的权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大,甚至那些在秦朝统一战争中取得巨大战功的人,他们的权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大。同时,给秦始皇提建议的淳于越,权力也会变大。这样一来,李斯的地位就会下降。所以,李斯为了确保自己的权位,才给秦始皇出了那样的主意。

二、所谓的“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对自己极端自负的表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他是相当自负的。他认为,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有他厉害,没有一个人的功绩能够超过他。

但是,那时候的人,只要一说话,都会提到三皇五帝,把三皇五帝时期的政治,作为最高的政治版图。而秦始皇恰恰认为,他是比三皇五帝还要厉害的。他之所以给自己取名“始皇帝”,就是觉得比三皇五帝更厉害的表现。

秦始皇既然认为自己比三皇五帝还厉害,那么,三皇五帝以后的那些君王,秦始皇当然就更不看在眼里了。而史书所讲的内容,很大一部分就是三皇五帝,以及之后的那些君王们。张扬他们的言行,颂扬他们的德行。秦始皇当然对这样的著作,当然非常不满了。所以他接受李斯的建议,把这些书都给烧掉了。

当然了,秦始皇所烧掉的内容,显然并不完全是儒家经典。其他诸子百家所讲的内容,也有颂扬三皇五帝以及之后君王们功绩的,也会一并烧掉,只留下医药和农业方面的书。

三、所谓的“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不满意天下的那些方士们欺骗他的表现。

秦始皇当了皇帝以后,他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他甚至一直没有立太子,很明显就是他觉得自己不用立太子,因为自己能够一直活下。毕竟太子就是接替他当皇帝的,既然自己都不会死,还用太子来做什么呢?

但是我们都知道,所谓的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不死药”也是不存在的。而秦始皇吃了那些药后,他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因此他非常生气。

由于多次受骗,又被讹去了不少钱财,因此,秦始皇才决定杀掉那些欺骗他的人。也就是说,秦始皇所杀的人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是方士。

当然了,除了方士外,秦始皇杀了这几百个人,还有一些鼓吹秦始皇之前的君王的功绩的人,秦始皇除了焚毁他们的书,也一并杀掉了他们的人。

由此可见,秦始皇所坑杀的这些人中,主要就是让秦始皇不满的人。这里面肯定也包括儒生,但主要是一些方士。司马迁用了一个中性的概念,就是“术士”。所以,“坑儒”这个说法是非常片面的,是不成立的。

四、所谓的“焚书坑儒”,是后世儒家学者们的一个阴谋。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一直是一个大型的学派,学习和相信儒学的人非常多。到战国末年,如些都还都是非常强势的。

但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由于相信法家的学说,儒学得到了极大的抵制。秦始皇之所以不信儒家学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秦始皇采用法家的学说,统一了六国。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成功的经验。第二个原因是,前面我们说过,秦始皇一直比较自负,所以他对之前的那些君王们,都看不上眼。而儒学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颂扬这些君王的。因此,秦始皇非常抵制儒家。当扶苏给他讲到了儒学重要性的时候,他甚至把扶苏发配到边关去了。

由于儒家在秦朝遭到严厉抵制,再加上当时很多书籍被焚毁。因此,儒家的发展进入低潮。后来虽然秦朝很快就灭亡,汉朝建立了,但是在汉朝初年,信奉的是黄老学说,也就是老子和黄帝的学说。这个学说与儒家区别是很大的。儒家为了迅速崛起,强占“市场”,所以他们瞄准了秦朝,通过认为秦始皇是“焚书坑儒”,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重新获得统治者的同情和肯定。

儒家最终也实现了他们的目的。在汉武帝的时候,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让儒家走上高层和前台。儒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标签: 历史文化

!admin 发布于  2022-7-28 10:04 

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不挖的真正原因

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不挖的真正原因
网上传闻

据网友传说,秦始皇陵一开始是准备发掘的,一些考古专家都到陵墓现场去勘测过准备开始动土了,但是就在动土当天,突然发生了异常情况,有条巨蟒在土中钻出,将仪器尽数毁坏后逃走,这也让专家们不敢轻举妄动了。这个传说其实是假的,大家不用信以为真,真实原因并不是这样。

真实原因
一、文物难以保护

这个原因也是阻止发掘秦始皇陵最主要的一个原因,秦始皇陵的规模过于庞大,远远超出了我们对一般古代陵墓的认知,可以说没有哪个古代陵墓比得上秦始皇陵了,若是的要强行挖掘,不仅要将地上的文物移走,还要将搭建保护棚,这会使景观被破坏殆尽,并且难以复原。

二、成本过大

秦始皇陵的面积经过勘测,就算不算深度,只算面积,那也是兵马俑的五倍多,挖掘的时间通过计算至少需要几十年那么久,这期间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就非常多了,并且秦始皇陵中的汞物质极多,挥发后会释放毒气,处理不好还会将人毒死,所以这也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后续工作如何开展

秦始皇陵中的文物非常之多,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犹如江川大海一样,上文地理,飞鸟走禽应有尽有,如果真的发掘出来了,虽然可以对秦朝的历史研究提供非常大的帮助,但是应该怎么保护好这些物品也是一个大问题,兵马俑在开采时其实是彩色的,但是因为保护不当导致变成现在的土黄色,所以秦始皇陵无法开采。

标签: 历史文化

!admin 发布于  2022-7-28 10:02 

古代人清明节活动一般有哪些

古代人清明节活动一般有哪些
(1)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 。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 "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
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 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2)祭扫烈士墓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一般活动程序是:全体肃立在纪念碑前聆听领导讲话;代表在碑前演讲;全体向烈士宣誓;向革命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奏乐默哀三鞠躬;瞻仰烈士墓;参观事迹展,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
注意的礼仪事项: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神圣,是革命英雄长眠的地方。
革命烈士为了我们的今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到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首先穿着整洁,要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活动中态度要庄严肃穆,不能在烈士陵园中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参加活动,认真观看了解烈士事迹;注意卫生不能在陵园内乱吃零食,乱丢垃圾;不能在陵园内乱跑,行走要按顺序,不破坏青草绿地。

标签: 历史文化

!admin 发布于  2022-7-28 08:45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原文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原文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3、我已超脱了得失荣辱,只是还无法超脱生死。

4、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5、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6、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7、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8、《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9、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

10、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1、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12、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13、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14、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15、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16、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17、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

18、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19、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20、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21、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一,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22、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23、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24、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25、御外之策,必以治内为先。

26、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27、量力可行即行,可止即止。

28、唯恐吾侪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专心致志于此耳。

2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0、圣人只是一能之尔,能处正是良知。

31、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32、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33、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34、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35、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36、生死关容易过,可心上的关却难过。

37、一切真理都在心中,所以不需外求。

38、敌人只要心中生疑,这仗就赢了。

39、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

40、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41、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42、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43、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44、君子悔以迁于善,小人悔以不敢肆其恶。

45、惟圣人而后能无悔,无不善也,无不诚也。

46、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

47、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18、良知在我,操得其要,譬犹舟之在舵。

49、虽惊风巨浪颠沛不无,尚犹得免于倾覆者也。

50、要在深信弗疑,力田而不顾,乃克有成耳。

51、一念抱持,成圣之要。

5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53、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54、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55、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56、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57、猝临盘错,盖非独以别利器,正以精吾格致之功耳。

58、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59、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60、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标签: 历史文化

!admin 发布于  2022-7-26 18:13 

历史上关于张三丰的传说

历史上关于张三丰的传说
能够让一朝各代皇帝念念不忘,频频下诏求访、赐封号,甚至修宫建庙表示尊奉,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唯有张三丰!

神乎其神的法力、长生不老的秘密,让一百多岁的张三丰,成为声名远播的大道真仙。

明朝二百多年间,几乎每位皇帝为见张三丰一面,都诚心访求,那么这位盖世真人又是怎样回应的呢?

开国皇帝朱元璋坚信自己是在神明的保佑下平定天下的,(朱元璋打天下时周颠仙人就屡屡帮助),对道教神明非常尊崇。

他久闻张三丰大名,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下诏求访,开历代明帝寻隐访圣之先河。次年,他命张三丰弟子上武当山恭请;洪武二十四年,他遣使继续寻访,并直言「有张玄玄(张三丰别名)可请来」。但张三丰一再「抗命」,不肯现身。

明成祖朱棣继承父志,终其一生寻找张三丰,是寻访时间最长、礼遇规格最高的明帝。在登基的第三年,他便下旨遍访天下名山;之后又派遣张三丰的旧相识、官员胡濴在民间四处查访,只为一睹张三丰尊容。张三丰行踪不定,多年来没有回音。

求见真仙的愿望与日俱增,成祖认为张三丰的修为和道德是古往今来第一人,又派其弟子孙碧云到武当山静候仙驾,并带去一封辞真意切的书信。张三丰仍未露面,却让弟子送来一封珍贵的回信,阐述修身养德的道理。他说,成祖是福德无疆的皇帝,希望他能用心治理国家,为民造福,而清心寡欲、重视德行正是长生之道。

能够得到帝王青睐是无上荣耀,但张三丰以布衣之身多次拒绝皇帝的好意,背后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三丰先生本传》有句话:

盖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励精图治之思。

天地、人神有各自的法则,皇帝的职责是治国有道、为民造福,不应为追求小能小术分散处理政务的精力。

张三丰迟迟不肯现身,不图虚名,更不倨傲不群,而是出于极大的慈悲,真正为人间万民出发而做出的选择。不过,成祖最终成为第一个见到张三丰的明帝,他是靠什么打动世外高人的心呢?

永乐九年(1411年),成祖在京城兴建宫殿的同时,做了一件大事,史称「北修故宫,南修武当」。在改朝换代之际被战火毁坏的武当山,很快变成一座恢宏壮观的仙山琼阁。成祖也将对张三丰的景仰投注到这场规模宏大的工程中。在张三丰曾经修道的旧址,成祖建起玉虚宫和遇真宫。这一举措,可说是武当历史上第一例,也几乎是帝王供奉道人的最高礼遇。

而另一边, 胡濴奉旨在外十年,一直无缘见到张三丰,永乐十四年(1416年)胡广又奉命继续寻访。诚惶诚恐的胡广一接到圣旨,就日夜兼程赶到武当山,流着泪焚香祷告,祈求张三丰了却明帝的夙愿。

明代君臣的诚挚感天动地,张三丰终于出现。

他让胡广回京复命,随即神秘隐去。就在胡广返回的途中,张三丰日行千里,顷刻间出现在北京金銮殿上。成祖知道此人正是张三丰,欣喜地请教道法。张三丰为他吟唱一曲名为「访道求玄走尽天涯」的道教仙歌,便从容走下台阶,飞身离去,留下七彩祥云,经久不散。

成祖君臣啧啧称奇,他们更加坚信世间真的有神仙存在。

金殿飞升的神迹,大大激励后代明帝寻访仙人的信心,他们或者加赐封号,或者建宫祭祀,延续明朝尊崇道教、礼遇真人的传统。而张三丰感念帝王赤诚,偶尔显圣相见,教化、规劝皇帝,让他们专注国事、勤政爱民。

比如,明中期的英宗有缘见到容颜未改的张三丰,告诫自己修己安人,驱邪归正,随后即隐去。

天启初年,熹宗因政事不顺,在宫中设祭坛求仙,幸见张三丰真容。熹宗叩拜说:「真仙教我,真仙护我。」得到张三丰的一番指点迷津的密语。

关于张三丰的封号,英宗加封 「通微显化大真人」,宪宗封「韬光尚志真仙」,世宗封「清虚元妙真君」,熙宗又封「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这一连串名字对于张三丰来说如同浮云一般虚幻,然而却反映明人对仙家高道真挚的崇敬之心。

南怀瑾老师说,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的都是道家人物。

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但是这只是口号,只是招牌而已,亦可以旁借“挂羊头卖狗肉”的市井俚语来勉强比拟,意思就是,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

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

不过,他们有他们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帮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或在私人事业上,帮助别人发财,当上了老板,然后自己飘然而去。

如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

姜太公与范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张良则差一点,最后欲退而不能,本事不算大;至于诸葛亮,他的立身处事,完全是儒家的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恰如其分。

次如唐代的魏徵,明代的刘伯温,清朝的范文程,等等,还有许多不可知、不可数的道家人物。

数十年前,国内流行一股研究明史的风气,其实研究断代史,以明史最难研究,如果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研究对象的中心,那就要注意一般编史书的人不大采用、而是朱元璋亲自写的几篇文章,的确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在这几篇文章中指出,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有几个道人。

实际上,他们都是表面上装疯卖傻的道家人物。

其中一个是周颠,江西建昌人,人们只知道他姓周,不知道他的名字,因常在市街上疯疯癫癫,便叫他周颠,实际是一位学道家神仙之道的人物。

朱元璋曾多次试验他,一次把他放在蒸笼里,再罩上一口大缸,用热水蒸了半天,朱元璋认为该已经蒸熟了,移缸揭开蒸笼观察,不料他竟在里面作蒸汽浴,和现在流行的桑拿或土耳其浴一样,满身大汗,对朱元璋说:“你好!你的事业可以完成了。好舒服啊!”朱元璋对他无可奈何。

但朱元璋每次遇有困难,他都会出现,助一臂之力。像打陈友谅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路去,朱元璋心想,这疯子出现就会遇上麻烦,这次去打陈友谅,本来是一场艰苦而危险的战争,他又来了,可真讨厌,于是想把周颠沉到江里去。朱元璋带兵到了南昌,他还是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

果然,在战场上千钧一发之际,他又帮了朱元璋的大忙。

这些人物,因为太神话化了,而编写正史的,多为儒家人物,由于他们的传统观念,对于这许多史实,都不收罗进去。

事实上,朱元璋本人的著作中,所描写的这类史料很多,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

标签: 历史文化

生活知识网 发布于  2022-7-25 20:04 

历史上的玄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带你了解真实的唐僧

历史上的玄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带你了解真实的唐僧
引言:唐玄奘想必各位读者都很熟悉,他不仅是《西游记》当中的小说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圣僧。而唐玄奘的成就也非常高,为佛学做了很多的贡献。他在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下面小编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各位读者可以提前有一个了解。

首先,唐玄奘为人非常的真诚,有一颗赤子之心。唐玄奘为了让佛教能够发扬光大,默默做了多的努力。唐玄奘为了得到佛教经书,不仅不远万里的来到印度,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丝毫没有放弃,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而且唐玄奘又把这些书籍全部带到中原地区,这让很多人都能够学习佛法,所以佛教在我国根深蒂固,发扬光大。这多亏了唐玄奘在其中推波助澜。

其次,唐玄奘是一个不言放弃的人。因为古代的交通并不发达,唐玄奘在当时已经威名远扬,但是他丝毫没有看重自己的地位。而是把芸芸大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而且唐玄奘在获得经书的过程中历经了千辛万苦,但是他也没有怨言,并且克服了一切困难。唐玄奘把这些书籍全部展现在众人的眼中,他的功绩值得后人一直铭记。

此外,唐玄奘把这些佛教经书带到我国之后,很多人无法看懂国外的书籍。因此唐玄奘亲力亲为,仅仅只靠一人,就把这些佛经全部翻译出来。这也让后人能够读懂佛经中的教义。这些全部是唐玄奘一人的功劳,虽然他做的一切是为了心中的理想,但大部分是为了当时的教众。他大公无私的精神也感染了后人,所以唐玄奘才会成为很多小说当中的人物,这也后人对唐玄奘的认可。

标签: 历史文化

生活知识网 发布于  2022-7-25 19:59 

度量衡是什么以及度量衡的发展

度量衡是什么以及度量衡的发展
度量衡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计量单位,其中度量衡的“衡”代表的是重量,“度"代表的是长度标准,而“量”代表的是容积标准,那么”衡“与现代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标准又是如何呢?根据相关历史研究得知,一石=100斤,一斤=10两,一两=10钱,然后按照此类标准进行相关之间单位的换算,这样各国之间也有了统一的标准,不会再为重量单位不统一计量方式不一致,而导致爆发矛盾,所以说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度量衡的发展

我们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度量衡就是我国古代测量的规矩,那么你知道度量衡的发展过程吗?其实早在当初,我们的古人就为了各部落之间,各氏族之间以及各国家之间能够货物相通有无,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再到秦朝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这使得全国的计量有了一个标准,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了国家的繁荣,然后度量衡的标准也在秦朝以后沿袭各代,并且在每一任皇帝上任开国纪元都会根据历朝历代度量衡的标准再次颁布新的法律条文,强制推行让人们去遵守。

度量衡发展的历史依据

早在原始社会,各部落之间为了统一,他们的测量工具就是自己的身体,他们用自己的手足和动作测量出一定的长度和重量,或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如一根笔直的树枝,那么它就能够代表一定的长度,再选取一个具有重要的物体,将其放置在平衡木上带到两边持平就说明这两个物体重量相等,或者借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瓷器,桶,大碗等相关物体也能够作为测量容积的工具,但是这些仅仅只是能够临时用于测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在设定了统一的标准器具之后也方便了人们去遵守,极大的提高了测量效率和公平程度。所以说度量衡的发展就是由一个文明向另一个文明的转换过程,见证了历史见证了奇迹。

标签: 历史文化

生活知识网 发布于  2022-7-25 19:57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传说月饼的名字还和杨贵妃有关。有一年中秋,月亮升起的时候,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月光下一起赏月吃胡饼。吃着吃着,李隆基突然说:“这胡饼的名字太难听。”一旁的杨贵妃为了讨皇上欢心,看着天上的明月,灵机一动说:“要不叫月饼吧?”李隆基龙心大悦,觉得这名字雅致。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当然这也就是个传说,具体月饼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已经不可靠了。

  最早月饼一词是出现在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中秋节吃一种“宫饼”。慢慢流传到民间,百姓们称这种饼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盛行。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普遍的风俗,并且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开始初具雏形。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到了现代,我国月饼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品种不断增加,地区的差异使品种外观、口感、味道各具独特风格我国月饼品种繁多,按产地分有: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和孙悟空、老寿星月饼等。而且得益于发达的网络购物,想吃就可以随时买得到,不再只限于中秋节。

  中秋节吃月饼这个传统,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演变,不管是形状还是口味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知道未来还会演变出什么样的口味,有点期待新的口味。

标签: 历史文化

!admin 发布于  2021-9-6 10:00